<p class="ql-block"> 秋意渐浓,学意正酣。2025年9月19日上午,小店区教研科研中心组织全区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开展了一场以“专注本质,激活思维”为主题的深度培训。本次活动旨在引导教师深入理解数学课程的本质结构,把握教学核心,构建尊重学生、激活思维的生态课堂。</p> <p class="ql-block"> 培训伊始,教研员吴娟老师以《数学课程本质与教学》为题,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数学的核心属性: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p><p class="ql-block"> 她指出,2022版新课标强调核心素养导向,突出“三会”:</p><p class="ql-block">·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p><p class="ql-block">·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p><p class="ql-block">·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之后,吴老师从数的一致性和运算的一致性两个维度展开,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整数、小数、分数在计数单位、数位顺序、运算方法等方面的内在联系。</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首先是数的一致性</b>。吴娟老师以一年级“认识3”为例,生动地阐释了数概念的建立过程:“关键是要让孩子理解,无论是整数、分数还是小数,都是对数量的抽象表达。而将抽象的数再应用到具体情境中,才能完成认识的闭环。”</p><p class="ql-block"> 通过对比整数、小数、分数的组成,揭示了它们内在的一致性:<b>计数单位是核心</b>。无论是整数、小数还是分数,都是对“多少个计数单位”的表达。例如:整数 325 可表示为 3个百 + 2个十 + 5个一;小数 13.25 可表示为 1个十 + 3个0.1 + 2个0.01 + 5个0.001;分数 2/3 可表示为 2个三分之一;</p><p class="ql-block"> 这种表达方式的一致性,帮助学生打通整数、小数、分数之间的认知壁垒,建立统一的数概念体系。</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其次是运算的一致性</b>。四则运算的本质都是计数单位的操作,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计数单位的累加与分解。</span></p><p class="ql-block"> 加减法中相同计数单位才能相加减;乘除法是计数单位与个数之间的运算关系;</p><p class="ql-block"> 例如 20 × 30,是(2个十) × (3个十) = (2×3)个(十×十) = 6个百 = 600;分数乘法 2/3 × 3/5 是“分了再分,取了再取”,最终计数单位从1/3细分为1/15,结果是(2×3)个1/15。小数乘法亦然。</p><p class="ql-block"> 除法本质是从大计数单位开始分,分不下去就细分成更小的单位继续分。</p><p class="ql-block"> 例如,整数除法 52 ÷ 2,5个十分不下去,拆成50个一继续分;分数除法 4/5 ÷ 3,4个1/5分不下去,将其细化成12个1/15,就能继续分。</p><p class="ql-block"> “除法的过程,就是一个计数单位不断细化的过程。” 吴老师指出,理解了这一点,学生就能明白分数除法中“颠倒相乘”的算理根源——其实是在进行单位的转化。这启发我们,要<b>构建“计数单位”之藤,串起知识之果</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再次,通过新旧教材的对比,吴老师提到了新教材的几大亮点:</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其一,是模型工具的升级,从“小棒”到“方块”的深意。</b>小棒模型一捆10根表示10,但捆起来后看不见内部。而方块模型:1个小正方体是1(点),10个成一条是10(线),10条成一板是100(面),10板成一立方体是1000(体)。</p><p class="ql-block"> 它不仅更好地体现了十进关系,还暗含了点、线、面、体的几何概念,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其二,十进制原则是贯穿数系的主线。</b></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是十进制?最朴素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双手有十个手指。”吴老师特别指出新教材在“10的认识”上的精心设计:</p><p class="ql-block">计数器:9颗珠子再添1颗,满十进一</p><p class="ql-block">小方块:10个一组成1个十</p><p class="ql-block">数轴:从9到10的跨越,开启新的计数阶段</p><p class="ql-block"> 这个节点非常重要,新教材在这里舍得花时间、给素材,就是要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位值概念和十进制意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其三,在运算教学的序列重构上回归本源。</b></p><p class="ql-block"> 加减法在数轴上定义——加法是向后数,减法是向前数。乘法是“几个几个地跳着数”,除法是“几个几个地往回跳”。</p> <p class="ql-block"> 吴娟老师的分享,既有理论的高度,又充满了课堂的烟火气,她用大量鲜活的案例将深刻的数学思想娓娓道来,为老师们呈现了一幅清晰明了的“数学教学本质地图”。</p> <p class="ql-block"> 除此之外,吴老师重点介绍了小店区正在推进的“尊重激活型课堂”育人生态模型。该模型以<b style="color:rgb(237, 35, 8);">“尊重”为底色</b>,以<b style="color:rgb(237, 35, 8);">“激活”为目标</b>,强调:</p><p class="ql-block">· 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差异、激发潜能</p><p class="ql-block">· 尊重教学本质:把握学科结构,突出核心素养</p><p class="ql-block">· 激活课堂:通过情境、任务、评价等方式激发学生思维</p><p class="ql-block">她指出课堂实施的五个策略:</p><p class="ql-block">1. 情境化学习主题</p><p class="ql-block">2. 挑战性学习任务</p><p class="ql-block">3. 探究性思维活动</p><p class="ql-block">4. 持续性教学评价</p><p class="ql-block">5. 反思性教学改进</p> <p class="ql-block"> 以下是两个“尊重激活型课堂”课堂案例分享——从加法交换律到乘法分配律。</p> <p class="ql-block"><b>【案例一】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课堂教学实践</b></p> <p class="ql-block"> 在案例研讨环节,四个片区的教师代表分别就《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一课进行了深度评课与反思。</p><p class="ql-block">片区一代表指出:</p><p class="ql-block">课堂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再回到具体的认知路径;学生通过举例、画图、字母表达等多种方式理解运算律。</p> <p class="ql-block">片区二代表强调:</p><p class="ql-block">教师要注重学习方法的迁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激活课堂生成。</p> <p class="ql-block">片区三代表补充:</p><p class="ql-block">课堂结构清晰,层层递进,体现“由扶到放”的教学智慧;注重数学本质的回归与思维进阶。</p> <p class="ql-block">片区四代表建议:</p><p class="ql-block">可引入特殊值(如0、1)验证运算律的普遍性;强化符号意识与模型意识。</p> <p class="ql-block"><b>【案例二】乘法分配律课堂教学实践</b></p><p class="ql-block"> 马卫英老师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为例,精彩呈现了如何在“尊重-激活”课堂理念下引导学生理解运算本质,突出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样三个维度,强调教学评一致性与整体建构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教学亮点聚焦:</p><p class="ql-block"><b>1. 真实情境,问题驱动</b></p><p class="ql-block">以“学校跳绳比赛”为背景,设计任务:计算男生6组、女生4组,每组24根跳绳,一共需要多少根?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解题,自然引出分配律的初步感知。</p><p class="ql-block"><b>2. 多元验证,建立模型</b></p><p class="ql-block">学生通过计算、画图、举例等方式验证猜想,最终抽象出字母表达式 (a+b)×c = a×c + b×c。强调其本质是“几个几”的乘法意义,打通直观与抽象。</p><p class="ql-block"><b>3. 拓展迁移,辩证理解</b></p><p class="ql-block">大胆提问:“分配律能在除法中用吗?”引导学生举例验证,发现只有当除数相同时才适用。通过对比辨析,深化对运算律结构的理解。</p><p class="ql-block"><b>4. 教学评一体,持续反思</b></p><p class="ql-block">通过课堂提问、作品展示、后测练习等方式及时反馈学情。</p><p class="ql-block"> 马老师的课例表明,运算律教学不应止步于公式记忆,而应引导学生理解本质、辩证迁移。她通过结构化的设计和挑战性的任务,真正实现了从“教知识”到“育素养”的转变,为数学教师提供了高质量的教学范本。</p> <p class="ql-block"> 培训尾声,吴老师对本学期数学教研工作进行了部署:</p><p class="ql-block">1. 第五届大单元设计大赛:聚焦新教材,以片区为单位开展研究</p><p class="ql-block">2. 片区教研活动:以“数与代数”为核心,开展单元整体教学研究</p><p class="ql-block">3. 科研攻关团队建设:更名重组,加强专题研究</p><p class="ql-block">4. 品牌调研式验收:推动学校教研团队专业化发展</p><p class="ql-block"> 她鼓励教师们积极对接新教材,提前准备,为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打下坚实基础。</p> <p class="ql-block"> 这次培训,是一次思想的洗礼,更是一次行动的召唤。小店区的青年教师们正以青春之热情、专业之执着,扎根课堂、深耕教学,在“尊重”中看见学生,在“激活”中成就未来。相信在这片教育的沃土上,每一个孩子都能被思维之光点亮,每一位教师都能在专业道路上绽放光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