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在手机里的孩子,问题其实是在手机之外。父母不看见本质,孩子永远走不出沉迷!

沙湾市第五中学心理健康辅导站

在所有青春期家庭养育的难题里,手机问题几乎都排在第一位。因为一个小小的手机,牵连的不止学习、作业和成绩,还有睡眠、情绪、关系,甚至整个家庭的氛围。大家的痛苦和无助我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我知道大家对于手机的痛恨,但还是想要唤醒大家,抛开手机,去看一看咱们的家庭中,手机的背后有没有什么问题。因为,孩子玩手机只是表面,背后的真相才让人更心痛。如果我们看不见本质,孩子就永远也走不出沉迷,如果我们看不见本质,拿走了手机,也还会有其他的东西让孩子沉迷。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1</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我们越是对着手机咬牙切齿</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孩子越是抱紧手机不放</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h1><h3 style="text-align: left;"> 亲爱的父母们,有没有留意到,我们身上好像有个隐藏的情绪按钮?</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只要看见孩子拿起手机,或者手指一划、屏幕一亮,我们体内的那颗隐形按钮就立刻被按下去了,瞬间心口一紧,喉咙发硬,火气噌地就窜上来了,哪怕他只是看了条班级通知,我们也会脱口而出:你怎么又玩手机?!等我们回过神来,话已经说出去了,局面也变得尴尬又紧张。其实,我们都不是天生的坏脾气爸妈,我们只是被对孩子的爱和对手机的恐惧同时劫持了。对于青春期孩子父母来说,手机已经成为了洪水猛兽,因为我们知道它就是个黑洞:只要孩子一靠近,瞬间就会被吸走。</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于是我们把所有焦虑都投射到那块屏幕上,一看见它,情绪立马上头,理智就会断电。所以说到底,我们不是在对手机发火,而是在对未来的不确定发火。可孩子感受到的却是:我在需要安慰的时候,被最亲近的人否定了。</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于是,我们越吼,他越躲。我们越抢,他越护。我们越禁止,他越反抗。然后,父母觉得孩子不听话,孩子觉得父母不理解。我们发现,手机还在,孩子的心却不在了。真正的撕裂,不是手机和学习的冲突,而是情绪和情绪的碰撞。</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孩子不是故意要和我们对着干,而是因为那是他能抓住的最后一个避难所。当一个孩子宁愿在虚拟世界里找安慰,也不愿意在家里说一句心里话,这才是真正需要我们警觉的地方。<b><font color="#ff8a00"><br></font></b></h3>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2</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孩子沉迷的,从来不是手机,不去解孩子心里的结,</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抢走一百次手机也只会把孩子推得更远</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r></h1><p class="ql-block"> 很多父母以为孩子沉迷手机就是贪玩、没自制力。可真相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生理层面:孩子大脑的天然弱点。孩子的大脑就像一辆踩了油门、但还没装上刹车的车。短视频的一划一个笑点,游戏的一关一个奖励,正好击中了这个弱点。所以:孩子不是不懂事,而是他们的神经系统压根挡不住这种诱惑。孩子不是故意沉迷,而是天生更容易沉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心理层面:现实里的无力与孤独。想一想,你是不是也经常这样对孩子说:你看看别人都学到哪了。就知道玩手机,你怎么对学习这么不上心。你要是考不上高中大学,以后能干什么?在父母眼里,这些话是提醒。可在孩子心里,这些话是一把刀。他们的世界里充满了挫败和孤独,于是只能躲进手机,找一点点短暂的轻松。就像有个孩子跟我说:在家里,我永远是被嫌弃的那个。而在手机里,我是可以带飞别人的高手。孩子不是迷恋手机,而是迷恋不被嫌弃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3)社交层面:手机是他们的名片。很多父母忽视了一个现实:<b>在同龄人里,手机已经成了他们的社交货币</b>。打游戏是他们的谈资,短视频是他们的暗号,社交软件是他们的朋友圈。我跟15岁的儿子深刻聊过这个话题,他说:如果我不玩游戏,就没法和同学聊天。别人都在讨论段子、网络热梗,我在旁边像个傻子一样一句插不上话,时间久了就没有人会跟我说话了。所以父母一刀切地没收手机、抵制游戏,其实是把孩子的社交圈子也直接剪断了。我们以为只是禁了一个屏幕,但在孩子心里,我们禁掉的是他们和同龄人的连接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4)家庭层面:父母的镜子别忘了,父母自己也离不开手机。你有没有发现,你一边训孩子别玩了,一边自己抱着手机刷到深夜?还美其名曰,我累了一天了,必须有个深夜放松时刻。孩子心里想:你可以放松,我为什么不行?孩子不是听我们说什么,而是看我们怎么活。如果父母一回家就是低头刷屏,孩子自然也会学同样的方式去缓解压力。</p>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3</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父母对手机的态度,就是孩子对手机的参照</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太多父母面对孩子沉迷手机,第一反应就是没收。可你一定见过这样的后果:手机没了,孩子更暴躁。有的孩子哭着求,有的摔门砸东西,还有的直接喊:不给我,我就不上学!为什么?因为手机在他们心里,不是玩具,而是止痛药。止痛药一旦成了日常,他不光离不开,还会护着它、藏着它、为它对抗你。所以,你只抢走止痛药,却没处理伤口,他当然要拼命护着。这时候,有些父母会觉得,一狠心,没收就完了。你可能已经体验过:手机的确没了,关系也一起没了。我们以为拿走手机就唤醒了乖孩子,没想到唤醒的却是一头被逼到角落、随时可能发疯的野兽。我们以为夺了手机就夺回了孩子,其实只是把他赶去了更远的地方,网吧、同学家、备用机或者深夜的被窝。所以,<b>别再只顾着和手机打仗,先修你们之间的桥。</b>父母可以怎么做呢?我不想给你一份冷冰冰的操作清单,我要给你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真实画面,你能在每一天的生活里马上照做。</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1)<b>先稳住你自己。</b>看见孩子一抱手机、屏幕一亮,火就往上窜,这都是我们的正常反应。如果你实在忍不住要提醒一句,那么请在开口前,先给自己三秒钟缓冲。深吸一口气,叫出孩子的名字,说一句‘我能理解你此刻的感受’。这三秒,不是技巧,而是提醒自己:我现在不是要对付一部手机,而是要面对一个需要被看见的孩子。</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2)<b>把手机从敌人变成话题别急着夺手机</b>。你可以走过去问一句:你在看什么好玩的?打哪一关?能不能教我一点?不是装亲近,而是真心好奇。你仔细看,你会发现孩子的眼神或者表情会变一下。因为在那一刻,他知道不再是被审判的人,而是被需要的人。有些家长甚至会约定「你给我讲十分钟我不了解的内容,我给你讲十分钟我小时候的糗事」,别小看这二十分钟,它常常是关系重新通电的起点。<b>被需要的感觉,比被批评的感觉更能让孩子放下防备。</b></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3)<b>慢慢补上现实生活的温度。</b>孩子愿意从手机里出来,不是因为你把屏幕变没了,而是因为你把现实生活变暖了。晚饭时聊聊有趣的事,不聊学习不聊成绩;睡前哪怕只是拍拍他的背,说一句辛苦了;周末陪他散散步,哪怕什么都不说;每周安排个家庭之夜,全家一起玩游戏;睡前十分钟躺在他床边,哪怕什么都不说,只拍拍他的背,让他的神经系统知道,你这里安全。</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b>现实生活有温度,虚拟世界才降温。很多孩子不是排斥父母,而是排斥紧张焦虑的父母。</b></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4)<b>边界是慢慢长出来的</b>,<b>不是直接宣布出来的,规则要有,但不是硬砸下去。</b>与其冷冰冰地宣布每天只能玩40分钟,不如一起商量:你觉得多长合适?我们先试一周, 不合适再改。<b>规则不是绳索,是拐杖</b>违反了规则、没遵守规则,当周复盘、按照约定的违约责任承担后果,聊聊哪里最难,下次怎么调整,处理完以后就别翻旧账了。</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b> </b></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b> 规则要慢、软、稳。</b></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慢:是给适应留空间。</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软:是允许修正。</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稳:是大家都遵守。</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5)<b>把成就感搬回现实。</b>孩子沉在手机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现实里缺少成就感。你可以让他当一次家庭项目负责人,比如策划家宴,安排家庭活动,设计出行路线。当孩子在现实中能发光、被需要,手机的亮度自然会暗下去。哪怕只是带着你打一次羽毛球,或者让他教你一个App的隐藏功能、把家里的旧相册处理成电子相册……都是证明他可以的证据。</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6)<b>看见努力的过程,而不是只盯结果。</b>孩子从两个小时刷到一个半小时,别急着说不够好,先承认「能做到这一步很难,但是你做到了」。当你开始捕捉那些微小的上岸时刻,孩子才有第二、第三次上岸的勇气。被看见的孩子,更容易自驱自律。被否定的孩子,只能自我麻醉。</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7)<b>别忽视爸爸的力量。</b>很多家庭的手机战争,爸爸是沉默的、缺席的,或者只负责执法。其实父亲的态度、语气、陪伴,就是孩子的能量加油站,父亲的存在感,是孩子自控力的增压器。不是要你讲大道理,而是多参与那些不起眼的小事,比如接送孩子,和孩子一起修东西、一起流汗、一起做饭等等,爸爸和孩子并肩干活时,孩子的心会不知不觉的沉下来。<b>还有一个沉重但必须说的场景就是,当孩子丢出那句‘我不想活了’时请把所有说教都收回去</b>,先稳住他,你可以坐近一点、低声一点、慢一点,说:我听到了,你现在真的很难。我们先把今天安全地过完,其他事明天再说,好吗?如果这种话频繁出现,或者伴随自伤迹象,请第一时间寻求专业支持。生命最重要,作业可以晚交,学习可以停一停再开始,手机的使用也可以明天再谈。</span></div><b style=""><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ff8a00"></font></b></div></b></h3> <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4</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高质量沟通的能力</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r></h1><p class="ql-block"> 亲爱的父母们,别再把力气都耗在和手机打仗上了。所谓对付手机的方法,并不是去和它拼力气,而是把孩子的生活慢慢扶正。当他的心里有了归属和笃定,他自然会有力量给自己踩刹车。我们不用把手机从他生命里消灭,我们只需要让手机从救命稻草变回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工具。也许你会说:这些道理我都懂,可我真的太累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做父母有时候就像半夜走夜路,前面没有路灯,身后也没人。可你愿意来到沙湾市第五中学心理辅导站,读到这篇文章,本身就是一种想修复、想靠近的力量。孩子不一定会立刻变好,但他会一点点感受到你在改变。你也不用再被手机牵着跑,你真正要修的,不是孩子和手机的关系,而是你和孩子的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先救心,再管手。先修桥,再谈路</b>。当你稳住了自己的火,孩子才有机会稳住他的手机。当你开始看见孩子的心,手机自然就会回到它该有的位置:一个工具,而不是枷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所以,下次当你看见孩子抱着手机,或者屏幕在你家里亮起时,别急着吼,也别着急抢,而是先拍拍他的肩膀,轻轻说一句:“累了吧,没事,先歇会儿,咱俩一块出去吃点东西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