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9 25下午登岗·青语心晴~青春期为何容易沉迷网络,该如何避免

吴菊芬 心灵港湾心理工作

<p class="ql-block">1.主题:青语心晴—青春期为何容易沉迷网络,该如何避免</p><p class="ql-block">2.时间:2025年9月25日 下午15点20分—16点20分</p><p class="ql-block">3.地点:登岗洋淇初级中学</p><p class="ql-block">4.参加对象:7年级</p><p class="ql-block">5.人数:100人</p><p class="ql-block">6.主讲人:吴菊芬</p><p class="ql-block">7.场地多媒体·话筒:大会议室</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上网时长、常用活动、难以自控情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20px;">信息每日非学习用途上网超过3小时者占比达41%(据2023年《中国青少年数字生活报告》),高频活动集中于短视频与即时通讯,超六成受访者承认曾因刷手机延误睡眠或作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探究沉迷原因,学习友好相处之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20px;">学生正视网络使用的双面性,通过科学认知与行为训练,从被动沉溺转向主动掌控,学会在数字世界中保持边界感,实现技术服务于人而非主导生活的良性关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当前青少年日均接触电子屏幕达5.2小时,网络不仅是学习工具,更是社交主阵地与情绪调节媒介。调查显示,76%中学生认为“离线”会引发焦虑,凸显其对虚拟空间的高度依附性。</span></p><p class="ql-block">研究显示,仅有29%中学生能自主规划上网时间;班级中有3人以上沉迷者,个体风险提升2.3倍;平台算法基于行为数据持续优化推荐内容,造成“信息茧房”与被动延长使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核心原因:青春期自我认同构建需求、情绪调节能力较弱,与网络提供的即时反馈、归属感及压力逃避出口形成强烈契合,易导致沉迷。</p><p class="ql-block">一、主要原因</p><p class="ql-block">1. 心理发展需求:青春期需建立自我认同,网络中可快速获得关注、成就(如游戏升级),满足“被认可”的心理;同时渴望脱离父母管控,网络成为实现“自主感”的载体。</p><p class="ql-block">2. 情绪调节短板:青春期易受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困扰,网络的娱乐性(如短视频、游戏)能快速转移注意力、释放压力,成为低成本的情绪“避风港”。</p><p class="ql-block">3. 环境与社交驱动:同伴群体的网络行为(如组队游戏、社交分享)形成社交压力,若现实社交匮乏,网络社交更易成为主要连接方式。</p><p class="ql-block">4. 生理与认知特点:青春期大脑奖赏系统敏感,网络的即时刺激(如红点提醒、胜利反馈)易激活奖赏回路,形成类似“成瘾”的行为循环;且理性判断能力尚未成熟,难抵御网络诱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避免与干预方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家庭层面:构建替代与引导机制</p><p class="ql-block">- 培养现实兴趣:支持孩子参与运动、艺术、社团等活动,用真实世界的成就感替代网络满足感。</p><p class="ql-block">- 建立边界与信任:与孩子共同制定上网规则(如时长、时段),避免强硬禁止;多关注其网络行为背后的需求(如压力、孤独),而非仅批评行为。</p><p class="ql-block">- 减少家庭矛盾: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避免用“上网”作为唯一惩罚或放任其用网络逃避现实问题。</p><p class="ql-block">2. 个人层面:提升自我管理能力</p><p class="ql-block">- 学会目标拆解:将学业、兴趣等目标分解为小步骤,用现实中的“小成功”强化自我价值,降低对网络的依赖。</p><p class="ql-block">- 掌握情绪方法:学习正念、运动等健康的情绪调节方式,而非依赖网络麻痹情绪。</p><p class="ql-block">- 设定网络使用原则:比如“学习时开启专注模式”“睡前1小时不碰电子设备”,逐步培养自控力。</p><p class="ql-block">3. 学校与社会层面:提供支持与引导</p><p class="ql-block">- 学校开展媒介素养课程:讲解网络信息甄别、成瘾危害及时间管理技巧。</p><p class="ql-block">- 营造积极同伴环境:通过集体活动促进现实社交,减少“群体沉迷”的影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