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两百余年前,秦腔名伶魏长生率班入京,一声高亢的梆子划破皇城沉寂,惊动市井巷陌,一时“举世皆唱西秦腔”,余音绕梁,风靡朝野。两百年后,草根艺人安万贤携民间剧团横扫西北,进京巡演,火爆全网,秦腔再度破圈而出。历史如镜,映照相似的身影,命运却走出迥异的轨迹。当民间戏班在快手直播间收获百万点赞,剧院演出场场爆满、一票难求,露天舞台人山人海,观众动辄数十万计,秦腔的血脉正于街头巷尾重新奔涌。而某些体制内院团却仍困守高墙,空喊“保护传统”的苍白口号,以“正统”之名行排挤之实——打压民营申报资格,垄断奖项名额,以行政手段限制演出场地,甚至暗施伎俩。他们手握资源,却演不出一场座无虚席的戏;他们标榜正宗,却唱不出一句直击人心的词。体制的锈锁早已桎梏了秦腔的灵魂,经费堆砌成报表,创新沦为文件修辞,评奖戏、政绩戏盛行其道。演员苦练的不再是唱念做打,而是揣摩领导眼色。戏越唱越“高雅”,观众却越唱越稀少。他们惧怕数字,鄙夷流量,对民间的火爆嗤之以鼻,斥为“网红炒作”。殊不知,正是这股来自泥土的热流,正让秦腔重获新生。</p> <p class="ql-block">秦腔的生命力从不在象牙塔的冷光中,而在城乡戏台前的烟火里。看国家政策,文艺唯有扎根现实、紧跟时代,方能繁荣发展;察百姓心声,安万贤所到之处,山呼海啸般的喝彩,不只是对千年秦腔的由衷热爱,更是对真实、有力、有血有肉的艺术的深切呼唤。这声音质朴粗犷,宽音大嗓,吼出的是大西北千年流淌的血脉,是普通人面对命运不屈的倔强。热耳酸心,荡气回肠,唱的是人生百态,诉的是家国情怀。它不靠文件背书,不赖头衔加身,只凭一句真腔真调,便能直抵人心。这,才是人民需要的戏,才是秦腔真正的归处。</p> <p class="ql-block">安万现象的思考,学院派推崇的雅意义何在,在当代秦腔艺术的激荡中,安万现象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艺术界长期存在的雅俗之争,一边是植根民间,充满生命力的俗,一边是学院派推崇,却日渐式微的哑,这场争论不仅关乎审美,更触及艺术本质,权力话语与文化生态的深层矛盾,无情的抽打了学院派对安万的唱衰和贬损,一,雅俗之争,艺术本源与话语权的博弈所谓雅,往往被学院派塑造为高雅精致,符合学术规范的艺术形态,强调技巧的完备性,理论的严谨性和风格的纯正性,耳俗则被视为粗糙原始,大众化的表达,更贴近民间情感与日常生活,然而历史反复证明,艺术的真正生命力,往往源于俗而非雅,从昆曲因过度雅化而濒危,到相声,民歌,秦腔等领域中郭德纲,刀郎,安万等人的崛起,无不说明一个问题,一旦艺术脱离生活,脱离大众,成为小圈子里的自我欣赏,它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安万等人的作品之所以能引发广泛共鸣,正是因为他们抓住了秦腔的本质,一种源自西北土地的情感呐喊,而非象牙塔中的理论演练,二,学院派为何走向衰败,易脱离生活,陷入技术至上主义,学院派往往将艺术视为一种可标准化的技艺,强调发声身段,剧本结构的正确性,却忽略了艺术最核心的灵魂,情感与生活的真实表达,这种技术主义的倾向,使得艺术逐渐沦为一种标本式的存在,而非活生生的文化实践,二话语权垄断与利益固化,雅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套权力体系,学院派通过教育,评奖,职称等机制,构建起一套评价标准,将不符合其审美的俗作品边缘化,这种打压并非纯粹出于艺术理想,而常常是为了维护既得利益与文化权威,三观众流失与演员断代,当艺术不再能打动人心,观众自然用脚投票,学院派推崇的雅琴腔,往往演出场合局限于剧院,学术研讨会,而非民间戏台,年轻演员也因缺乏舞台机会和观众反馈而难以成长,最终导致艺术传承的断裂,三,雅俗本应共生,为何成为对立,雅与俗并非天然对立,历史上许多经典艺术形式,如唐诗宋词元曲,都经历了由俗入雅,雅俗共赏的过程,问题的关键在于,当哑成为一种排他性的标准时,它就违背了艺术多元共生的规律,学院派之所以抗拒俗,是因为他动摇了其权威地位,安外,郭德纲,刀郎等人的成功,本质上是一种民间审美的胜利,是对精英话语的挑战,他们的存在证明,艺术可以没有华丽的包装,但不能没有真实的情感,四,回归艺术本源,雅英从俗中重生,艺术的生命力在于流动与创新,而非固守与封闭,学院派若想真正振兴秦腔,不应继续排斥俗,而应从中汲取养分,放下身段深入民间,艺术教育应更多强调田野调查与民间实践,而非闭门造车,重构评价体系,包容多元审美艺术的标准不应由少数人决定,而应由观众与时代选择,雅俗融合而非雅俗对立真正的雅,应是对俗的提炼与升华,而非对其的否定与取代,艺术属于人民而非神庙,秦腔庵外现象揭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艺术一旦离开生活就会枯萎,一旦回到人民就会重生,学院派的雅,若不能从土地中汲取力量,终将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雅俗之争表面是审美之争,实则是艺术话语权与人民文化选择权之争,唯有打破藩篱,让艺术重新回归生活,雅与俗才能真正对话,秦腔乃至所有传统艺术,才能找到未来的出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