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集体备课”

方会清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集体备课的核心蜕变,在于从“备物”到“备人”的认知升级。切不能陷入“重流程、轻本质”的误区,真正高效的集体备课,应当完成向“备学生、备目标、备活动、备评价”的转向。这并非对传统备课的否定,而是对教学本质的回归:课堂的主角从来不是教案里的文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备课时若能精准捕捉学情差异,明确知识与素养双重目标,设计贴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互动活动,再辅以科学的评价反馈体系,教学才能真正击中痛点、对接需求,实现“教”与“学”的同频共振。</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优质的集体备课,必然是“教学评一体化”的闭环构建过程,这需要脱离事务性琐碎,沉下心做专业拆解。这一闭环的搭建,始于教材的深度解读却不止于文本本身,而是分析学生对文本的接受度、预判学习难点,找准教学靶向。在此基础上设定的教学目标,才不会悬浮空洞;据此设计的课堂活动,方能避免形式化的热闹。更关键的是,评价设计需贯穿始终:课前评价摸清学情底数,课中评价调控教学节奏,课后评价检验目标达成,三者环环相扣,让备课从“纸上预案”成为可落地、可修正的教学蓝图。这些专业维度的打磨,恰恰是事务性会议难以承载的核心价值。</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集体备课的生命力,在于打破壁垒的协同共生,而这需要跳出“任务分配”的框架,搭建真正的研讨平台。教学从来不是单兵作战的孤旅,老教师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对学情的精准把握,是历经岁月沉淀的宝贵财富;青年教师对新教学理念的敏锐感知、对互动设计的创新思路,是激活课堂的新鲜血液。集体备课的价值,正在于让这些力量真正碰撞融合:例如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如何兼顾字词落实与文化传承”“群文阅读如何避免浅尝辄止”等真问题,老中青教师各抒己见,将个体经验转化为集体智慧。当这些思考凝结为可复制、可借鉴的备课资源与教学策略,备课组便从“任务派发站”升级为“专业共同体”,每一位教师都能在共生中实现自我提升。</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让集体备课走出“事务化”误区,还需制度与意识的双重保障。“五定五统一”的常态化计划是基础——明确时间、地点、内容、主体与目标,统一教学进度、目标、重难点、作业与评价标准,能让备课有章可循,避免被琐碎事务带偏方向;而带着课标要求与学情问题参与研讨,则能锚定专业核心,让交流始终围绕教学本质展开。更重要的是搭建成果分享平台,让优秀备课案例走出科组、辐射全校,让每一次深度研讨都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学效益。唯有如此,集体备课才能摆脱“走过场”的尴尬,真正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教学质量提升的引擎。</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叶圣陶老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箴言,而高质量的集体备课,正是通往这一境界的重要路径。它以协同打破局限,以闭环回应需求,以深耕替代浅尝,让每一份教案都承载着教育者的初心与智慧。当集体备课真正剥离冗余的事务性外壳,回归专业研讨的本质,课堂便会生长出更蓬勃的生命力,教学质量的提升也自然水到渠成。</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