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基础教育的又30个困惑与期待

叶. 知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我们提倡乡村学校的办学要因地制宜,一些学校就教孩子玩泥巴、发豆芽、做豆腐、学爬树,等等,以培养孩子们的乡土情结,可是这些内容如何与洋气的中考、高考对接?对接不上,孩子们又如何走出大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AI来了,有一部移动终端(手机)在手,便可以随时随地学习,这样,传统的教学方式理应作些改变。但问题是,中考、高考的方式未改,你不能端着手机考试,连计算器都带不进考场,所以,该记的还是要记、该背的还是要背,这也是一些学校面对AI巍然不动的“底气”所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3.凡有“反映”“举报”“投诉”,必须“答复”,不满意,再“答复”,直到举报者满意为止,无形之中宠坏了一些“刁民”,即使举报不实,也没有任何“成本”,弄得教师们“怕家长”“怕学生”,终日战战兢兢,生怕“刁民”不高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4.教育改革多是领导“拍脑袋”拍出来的,一些领导最喜欢签的“批示”就是“全面推广”,所以,那么多实验学校都不做、也用不着做实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5.不知从何时起,公开课都搬到舞台上了,师生都在演戏,有的还成了戏精,学生都知道要配合老师把戏演好。所以,公开课基本上都变成了“舞台剧”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6.“检查”多了,学校应付“检查”自然就有经验了,连学生都说“老师,这次又需要我们怎么配合呀?你尽管吩咐”。这种“检查”与“应付检查”的游戏实际上是一种“反教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7.教研如鸡肋,有老师说“不参加吧,不好意思;参加吧,没多大意思,所以呢,只好意思意思”。为什么?因为“萝卜炖萝卜还是一锅萝卜”。如何破解?实际上对教研组长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做到每次教研活动让人有收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8.我们的教育理论、理念飞翔太高,有校长说“它听着热闹,等老师们回到教室面对调皮的学生、棘手的教学设计,那些高大上的内容却派不上用场”。所以,理论能否降低点高度,变“空对空”为“空对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9.为教师“减负”的可能性不大甚至没有,因为行政机关的人太多。他们坐在办公室,必须做事,否则年底考核会不称职;年轻人还得多做事,评个优,才好获提拔。而他们“做事”“多做事”,便是“发文件”“办活动”“搞检查”。一个学校一年能收到一千多个“红头文件”,你能不忙吗?所以,不“减人”而“减负”无异于异想天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0.这些年,于“智商”外,特别强调培养“情商”,有学校甚至开设了“情商课”。个人以为,这种东西要重视但不要强调过了头,如果把“情商”看得高于“智商”,满大街“八面玲珑”的“社交高手”,恐怕于社会也未必是什么好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1.学校治理体系中应该有一个“学术委员会”,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比如,教师职称初评、教学成果认定、科研课题推荐、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评定等从“行政”剥离到学术委员会,避免职称没评上就找校长一哭二闹三上吊。可是,中小学少有学术委员会,“行政”宁可自己麻烦点也不麻烦别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2.某县(区)今年有几十名(不说具体数字,说具体数字容易让人对号入座)校长辞职,少量校长辞职很正常,大面积请辞一定是有什么情况。“有关方面”从中是不是该反思点什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3.中小学一讲“劳动”就“种菜”,难道除了种菜就没有别的什么可做吗?令人有些费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4.教育经费投入甚巨,官方公布的数字非常亮眼,但是,钱到了账上,这也不能用,那也不让用,然后,到年底财政便把学校“用不完”的钱给收回去了,还会顺带骂你一句“艹,有钱都不会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5.当前正在打一场教辅材料“歼灭战”,可是教学方式还是“刷题”,初中三年,两年就讲完新课;高中更绝,一年半就讲完新课,剩下的时间便是反复刷题,考试考的就是个熟能生巧。没有教辅了,还怎么刷题?教学快要整不会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6.一些学校“课题申报书”“教学成果报告”花钱请人写,这样,即使立了项、获了奖,于教师成长又有多大实际意义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7.还真有“新官不理旧事”的,前年某二8中新官上任,说前任举办的一个校本培训活动“用多了钱”,硬是不予报销,连专家的讲课费都不给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8.上级忙“追责”,下级忙“避责”,大家都在忙,忙得不亦乐乎。结果是“宁可不做事,但求不出事”!能不能改一个字,把“追责”改成“负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办学条件的改善无止境,但也别陷入“硬件崇拜”。当硬件满足了办学的基本需求之后,任何锦上添花对办学质量的提高不再具有决定意义。所以,教育支出的重点应该由“物”转向“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一些专家和学校天天叫着喊着要“建立民主、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我总不明白传统的师生关系到底错在哪?为什么一定要“新的”?所以,有“八年来老师美好的一天从早晨(站在校门口)为学生开车门开始”,有“老师自己淋雨也要排着队撑伞为学生挡雨”,有“学校领导要求音乐老师在每天早上七点多钟学生进校门的时候在校门口大厅弹琴”等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1.每当要做总结的时候,学校往往列了一大堆荣誉、获奖,长长的一大串。其实,领导(评委、听众)希望了解的是你的“做法”---一年下来你做了什么、怎么做的?虽然诸多荣誉说明你工作做得好,但工作总结不等于荣誉罗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2.受邀到一些学校评估、检查、考核,次数多了,发现不管是哪方面的检查,很多书记、校长的汇报稿都是一样的,以不变应万变。其实,检查什么你就汇报什么、呈现什么。当然,我们也理解这是检查太多、学校不得已的一种应付办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3.要择校?不行,咱们“划片招生,就近入学”;要选班?不行,咱们“阳光派位”;要择师?不行,咱们班、师电脑随机匹配;教师节给教师送花、送贺卡?不行,校长在校门口拦截……咱教育界的自我革命是最最彻底的,没有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4.我们总喜欢把两两对应的东西放在一个平面上,如知识与能力、启发式与灌输式、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等,很容易得出非此即彼、排他性的唯一结论。说“教育的本质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能力”,问题是不以知识为基础,能力哪来?其实,应改变这种二元对立思维,多试试“立体思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5.乡村中小学是乡村唯一有活力的地方(农村中青年基本上都外出务工了,留下来的都是老人和孩子),必须办好,甚至要不计成本,什么时候乡村中小学垮了,什么时候乡村仅有的活力也就没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6.现在老师们参加培训基本上是两手空空进会场(说“两手空空”也不尽然,他们都是带了手机的),全程不写一个字,遇有感兴趣的PPT,举起手机拍几张。这种参训,谈不上“入脑”“入心”,没几天就全部还给授课老师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7.一些学校连“国家课程”都不能按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却天天吵着闹着、叫着喊着“我开了多少多少校本课程”,这种舍本逐末的事不张扬也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8.教师培训机构的遴选成了“谁标书做得漂亮谁就能拿到项目”,拿到项目后搭一个“草台班子”---“谁有空请谁讲”“谁有名请谁讲”,又有多少人研究了教师成长规律、教师培训规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9.学校“公众号”要做就好好做,这是对外展示学校形象的一个窗口,但有些学校的公众号粗制滥造、无病呻吟,甚至语句不通、排版丑陋,无内涵、无深度、无美感,这样的公众号有不如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30.“学校办社会”,学校背负了太多的社会职能,中午要“托管”,课后要“服务”,要“防溺水”,要“自办食堂”,要到校门口管家长“不戴头盔”,等等。其实,一些职能应该交给“社会”,家校社要建立“教联体”嘛!但问题是,到了“社会”你不知道找谁,就像天气预报“局部地区有雨”,不知道局部地区在哪。</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