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6章投射性认同和内摄性认同</p><p class="ql-block">爱情和内在伴侣</p><p class="ql-block">浪漫的伴侣</p><p class="ql-block">浪漫的爱情从哪里来的,我们总能找到它吗?珀森的说法是,爱情不是在所有文化中都常见的,比如在中国和目本这些很强调个体对组织的忠诚的国家,爱情被看做或滑稽或悲惨的事情,且偏离常态,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体被看得高于一切,若没有爱情,这对一个人而言无疑是一种耻辱。她觉得,爱情只可能存在于重视个体的文化中,这些文化中积累着很多关于爱情、本能和文化生活的神话故事,它们为个体创造爱情的能力提供了一种能量,即一种文化潜意识。</p><p class="ql-block">珀森强调说想象是关键:它为我们早年的经历抹上某种色彩,然后构成对爱人的选择。爱情并不仅仅是和性相关的本能冲动的满足,而是超越了本能需要的生理水平,通过脱离父母客体,变换为贴近深爱的,非乱伦的客体,来满足自己本能的需要。如弗洛伊德猜测的那样,愛情是对丧失客体的重新寻找。通过对母亲、婴儿以及父母配偶的回归与进步的认同,自我得到重新整合,改变了自我的知觉。珀森总结说,在最佳状态下,爱情可以超越我们意识层面的限制。</p><p class="ql-block">人是怎么陷人爱河的呢?伯格曼说,被爱者被认同为具有个体已丧失的好妈妈身上的优点,是承诺的结合体,并能消除个体早年在与理想化客体的关系中末被满足的需要。他说爱情的产生要满足3个条件:(1)所爱者身上,能找到丧失的爱的客体;(2)所爱者能消除原始客体带来的伤害,(3)所爱者能提供原始客体给不了的东西。</p><p class="ql-block">那么,爱情到底是什么呢?伯格曼觉得爱情有四个特征:(1)理想化,(2)温柔;(3)认同;(4)游戏。</p><p class="ql-block">什么会妨碍爱情呢?伯格曼(1990)提出爱情的六大天敌:(1)对原始客体的转移不够;(2)童年期得到的爱中有太多创伤;(3)成人期得到的爱中有太多创伤;(4)嫉妒并想要占有所爱的人;(5)自恋;(6)敌意,也就是说,压抑的愤怒会导致情感厌倦或性活力缺乏。</p><p class="ql-block">格迪曼(Geddiman,1990),从事对爱情关系中致命吸引力的研究,他着重于将爱情和死亡这两个主题融合在一起。在这个连续体的一端,个体在死亡幻想的吸附下,想和所爱的人一起死,而不是想得到对方的爱。这种死亡幻想的另一相反极端是对死亡的恐惧。当对死亡的焦虑非常严重时,它的偏转会导致性爱事件。在这种情况下,对这个女人冲动而嫉妒性的占有,成为他生命过程中的源泉和守护,也代表了一种不朽、永恒的幻想。</p><p class="ql-block">布里斯托尔觉得,根据弗洛伊德的心理性发展理论,爱情的演变也是由各个节点构成的一条线。他回顾了这种复杂爱情的各个因素,包括:害怕灭绝、丧失新客体、丧失客体的爱、害怕身体受伤,如因客体的激情而导致的阉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科恩贝格认识到开始发展亲密情感的时候,恋爱双方间会产生一种特味动力,这种动力会强制地重复、修正过去与父母的病理关系,这样“双方就能完善彼此的主导性客体关系,并以一种新的、无法预测的方式来形成新关系。”“通过投射性认同,”他说,“每一方都会引发另一方的俄狄浦斯或前俄狄浦斯客体的特征,而与这些客体间,另一方曾经体验到充满攻击性的冲突。”科恩贝格还延伸了“投射性认同”这一概念,用它来揭示配偶双方与他们的社会关系间的动力操作。他们的密友或分析师可能成为理想客体,专门吸收配偶们的攻击性,这样就能保持他们两人之间的好关系。然而这对配偶生活和工作中的大群体,可能出于对这对配偶彼此拥有的嫉妒,并不愿吸纳和接受这对配偶的攻击性,这样这对配偶在这个大群体中就会陷入孤独和焦虑。</p><p class="ql-block">费尔贝恩的客体关系则更精确地描述了陷人爱情中双方的动力,我们看到一方在另一方身上找到前俄狄浦斯期和俄狄浦斯期的母性、父性客体。</p><p class="ql-block">婚姻关系中,我们发现妻子选了一个不能代表这些客体的丈夫,但他能鼓励她认同自己这些,也就是说丈夫认同她与客体关系中的童年自我。进一步的,我们还发现兴奋性和拒绝性客体关系系统在意识和无意识层面的混合,这会发生在恋爱对象的性格中,却不一定与母性、父性客体直接相关。</p><p class="ql-block">也就是说,这些构成心理结构的系统,建立在个体与两个父母客体的独特适应中,及富有创造性的自我体验中,而且不同阶段,这种体验和认知也会不同。当个体与父母客体的关系变化了,产生具有影响力的行为回应,体验就产生了。这种体验一直在变,从口欲期生理上要完全依赖父母,有日欲满足要求,有时还会嫉妒母亲、父亲和养育者,到向父母展现自己的生殖器期,到俄狄浦斯期的拼死竞争,及放弃对乱伦客体的抱怨,到进一步的超越。所有这些阶段都含在内在客体关系系统中,个体会在目前恋爱关系中另一方的身上寻求表达和再工作。</p> <p class="ql-block">二个人坠人爱河后,自我各部分间的界线会变得宽松,已建立起来的动力平衡也会融化。婚奶中的情感承诺,反照出个体对父母心理上的热爱拥投人。并落一些潮激个休表达出被居拥了的自我。珍黄的或破端视的,在价感不產中,幻想疆过紧张的母体丽表达出来,所以婚姻中性的联结,不仅仅是肉体上的结合,也指彼此自我和其他部分的结合与互相渗透。</p><p class="ql-block">恋爱的人对理想客体有意识的幻想,包含无意识中想寻求一个性格上最匹配的爱人。无意识的兴奋性和拒绝性客体系统中的自我或客体部分,被投射到了潜在爱人身上,个体希望对方能认同这些,但实际上潜在爱人可能认同,也可能不认同。我觉得理想客体的选择被无意识客体系统抹上了一层色彩,这层色彩会增强这个理想客体的吸引力,为这种选择帶来更多兴奋与激情。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大幅减少这个理想客体的价值,但往往没有减少它的吸引力。当拒绝配偶身上不能接受的特质时,也是支持了坠人爱河的理想客体,因为这种拒绝与对自我身上相似的不能接受部分的原始不认同是对等的。</p><p class="ql-block">换句话说,美好的爱情需要的是一种投射性认同系统,在这过程中没有对婚姻联结的担忧,没有夫妻间彼此投射的修改和容纳,这样才能保证婚姻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一个运作良好的、成熟的投射性认同系统,能允许个体收回各自投出去的投射,这样自然而然地就丰富了自我,也最大程度地关注了配偶,并把他(她)看做一个独特的个体,在与配偶的互动中,个体也修正了内在客体或部分自我。</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