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射性认同与内射性认同51-60

Maggie·鈫鎔

<p class="ql-block">客体关系理论认为,内提在超我发展过程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但也有人认为人性格中的超我功能在前俄狄浦斯时期就开始发展。婴儿当然也会用发出要求的形式来应对父母的要求,比如農养习惯、人睡和觉醒模式、大小便训练,所以客体关系理论坚持认为早在口欲期婴儿就开始对要求性和控制性的父母体验产生内摄。当婴儿怀有矛盾的情感开始关注深爱着的母亲及养育自己的母亲的乳房时,超我就开始形成了。母亲和她的乳房这时世是受儿攻击的客体,愛儿为自己的攻击力感到焦虑和抑郁。这时正在形成的超我相比俄狄浦斯时期的超我较少有调整性,因为口欲期残暴的冲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弗洛伊德有一个观点,婴儿对通过与父母对抗反向形成的父母要求的内摄是有条件的。与此类似,客体关系理论强调对父母客体的某些方面产生的投射和非认同作用。早期形成的超我会伴随着口欲期对乳房残酷的攻击,以及在俄狄浦斯时期产生的对父母想法和对孩子看法的内摄性认同发生改变,这时对父母身上不认同的部分还会有进一步投射。在内摄和投射共同作用下,婴儿会有选择性地内摄父母的某些方面,然后创造性地解决俄狄浦斯情结,最后形成自己相应的性格。</p><p class="ql-block">费尔贝恩(1952,1954)坚持认由于婴儿会产生不可避免的抑郁,内摄一定会在所有心理架构上发生,即便遇上一个好妈妈。海曼(1973)则引述了克菜因的观点,内摄和投射都是“自我的基础,是自我产生的工具”</p><p class="ql-block">克菜因(1946)和孟席斯一菜思(1985)都清楚地提出了对存在客体的内摄和内摄性认同,而非弗洛伊德所说的仅仅是对丧失的客体,这是自我发展的基础,相比较海曼(1973)提出的“内摄会导致超我的形成”这一观点,前者更容易被接受。</p><p class="ql-block">在口欲原始性的绝对控制下,婴儿对这个世界所有的知觉都来源于喂养它的母亲。通过对乳房的吮吸和吞噬,婴儿内摄了乳房,并且还通过将新的客体都塞到嘴里的方式来内摄所有其他客体。海曼觉得婴儿这种模仿行为并不是仅仅是一种模仿本能,而是对客体产生优先内摄的证据,是当前模仿行为的一种模式。</p><p class="ql-block">桑德勒建议我们要分清内摄作用的三种含义:(1)吸纳外在世界;(2)构建孩子幻觉世界中的某个重要客体;和(3)形成超我(会被投射和其他扭曲的幻想而改变),在孩子的意识里建立父母客体作为他的超我。</p><p class="ql-block">在自我心理术语类中,桑德勒是这样给内摄下定义的:“一种无意识伴随着内在“幻影’而建立,常被看做内在世界的一部分,与某个人的自体表象相对。”他承认通过对内摄的认同,自体表象有可能被改变。</p><p class="ql-block">然而另一方面,费尔贝恩却认内摄是一种特别防御,是自我的第一个防御。当外在客体让自我感到太痛苦而无法忍受时,内摄就发生了,外在客体作为一个拒绝性的内在客体被内摄,从而被压抑。内摄是应对那些感觉不舒服的客体的方式之一;把不舒服的客体吸纳进来,通过将它赶出意识层面的方式在内在心理上控制它。这个机制通过抛弃掉那些不要的客体部分,保持了好的未受污染的客体。费尔贝恩觉得内摄作为一种应对沮丧和无助感的防御机制,对自我结构的形成很重要,但他很少提到对早期关系中好的方面的内摄,我觉得这是他在理论上的缺陷。</p> <p class="ql-block">构建起自我的内在心理结构。</p><p class="ql-block">在治疗中我们发现患者会用各种方式来应对内摄性认同,从而产生了</p><p class="ql-block">两个极端的结果:</p><p class="ql-block">1.对治疗师或治疗体验的抑制性内摄性认同</p><p class="ql-block">2.对治疗师或治疗体验绝望而不加选择地内摄性认同</p><p class="ql-block">与抑制性内摄相关的是:</p><p class="ql-block">1.害怕已投射到治疗师身上的部分再返回来</p><p class="ql-block">2. 害怕治疗师的客体会投射到患者身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