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射性认同与内摄性认同》

🌈happy~

<p class="ql-block">  个体与客体的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对应着不同的心理运作模式,同时涉及投射性认同、投射与压抑等关键防御机制:</p><p class="ql-block">一、客体关系的三阶段发展</p><p class="ql-block">1. 第一阶段:真实客体主导期</p><p class="ql-block"> 此阶段中,个体对客体的认知基于现实本身,真实的客体未被幻想干扰。个体能客观感知客体的属性与行为,不会将自身主观幻想强加于客体,对客体的反应多由客体的实际特征引发,心理运作以现实检验为核心。</p><p class="ql-block">2. 第二阶段:幻想渗透客体期</p><p class="ql-block"> 随着心理发展,个体的幻想开始介入对客体的认知,客体被幻想显著影响。在临床场景中,分析者会成为患者的“幻想客体”,患者将自身幻想中的特质、情感或期待投射到分析者身上,进而引发分析者的反移情。反移情又可分为两类:一是一致性反移情,即分析者感受到与患者内心体验相似的情感;二是互补性反移情,即分析者感受到与患者所投射的客体角色相符的情感,二者均是幻想影响客体关系的直接体现。</p><p class="ql-block">3. 第三阶段:客体重塑幻想期</p><p class="ql-block"> 当客体关系进一步成熟,客体不再被动接受幻想的塑造,反而能主动作用于个体的幻想,实现客体影响幻想的转变。此时个体对客体的认知不再是单向的幻想投射,而是会根据客体的真实反馈调整自身幻想,使幻想与现实客体的互动更具适应性,心理运作逐渐趋向整合。</p><p class="ql-block">二、核心防御机制的差异</p><p class="ql-block">(一)投射性认同</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种复杂的人际防御机制,运作过程包含三步:首先,个体将内在经历中无法忍受的部分(如负面情绪、冲突想法)投射到客体身上;其次,个体需与被投射的部分保持共情,理解这部分体验对自身的意义;最后,个体通过防御行为试图控制客体,并在无意识中诱导客体,使其与被投射的部分产生实际互动,从而缓解自身的心理焦虑。</p><p class="ql-block">(二)投射与压抑</p><p class="ql-block"> 二者常伴随发生但存在关键区别:压抑是个体先将内在心理体验中不能接受的部分主动压制到无意识中,随后再将这部分被压抑的体验投射到其他客体身上。与投射性认同不同,个体在这一过程中对被投射的部分缺少共情,反而会通过有效的防御手段疏远被投射的客体,刻意与客体保持距离,以此避免再次接触那些无法接受的心理体验,防御的核心是“回避”而非“互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