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为轻根 静为躁君

理平

<p class="ql-block">重为轻根 静为躁君</p><p class="ql-block">理平</p><p class="ql-block">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六章(原文)“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p><p class="ql-block">[译文] 稳重是轻浮的根本,宁静是躁动的君主。所以遵循道的人都以稳重宁静为本,虽有荣华富贵吸引,却能泰然处之,自然而然,顺其自然。一国之主怎么能以轻浮躁动治理天下呢?轻浮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失去控制。</p><p class="ql-block">[感悟]在本章中,老子举出两对矛盾的现象:轻与重、动与静,而且进一步阐明,矛盾中一方是根本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在重轻关系中,重是根本,轻是其次,只注重轻而忽略重,则会失去根本;在动与静的关系中,静是根本,动是其次,只注重动而忽略静,则会失去根本。在本章里,老子所讲的轻与重、动与静的辩证关系是为其政治观点服务的,他的矛头指向是“万乘之主”(一国之主),认为他们奢侈轻淫,纵欲无度,即用轻浮急躁的态度去治理国家必然会失去根本。在老子看来,一国的统治者,应当稳重、宁静,而不应轻浮、躁动,如此,才可以有效地治理的国家。</p><p class="ql-block">诸葛亮有句传世名言:“淡泊以明智,宁静以致远。”,这与老子告诫过我们:“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的哲理如出一辙,在日常的生活中如何把握,关键在于一个度。“沉和重是浮和轻的根本,宁和静是躁和动的主宰”。为人处世,不能本末倒置,“根”与“本”不能丧失。遵循道的人应当注重“静”与“重”,而不是“动”与“轻”,这样才能无为而无不为,无争而无不争。为人轻浮,就失去了根本,会被人鄙视而难以为尊;做事急噪,就丧失了主动,难以成就大业。做事不可轻率,而要深思熟虑,不可急躁,而要等待时机成熟。只有真正做到戒轻、戒躁、戒骄,才能谋大事立大业,否则非但不能成事,还有可能犯下不可弥补的过失。你看自然界的植物,不管是大树还是小草,都是要有根才能稳定,才能生长,根既重要且安静这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动荡摇晃或折断的都是枝叶或茎杆,枝叶茎杆轻浮妄动,而且随着自然的风向八方摇晃,若遇到大的灾难还会折断茎杆,倒毁枝叶,这就是大自然给人的启示:重与静——根本不能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