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回归自然——读《爱弥儿》有感

u好多肉肉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卢梭在《爱弥儿》开篇写下“一切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时,他或许从未预料过这句话会在三个世纪后依然振聋发聩。阅读完这本被誉为“教育圣经”的著作——《爱弥儿》,我仿佛听到了一声穿越时空的呼唤——呼唤教育回归自然,回归人性,回归生命本身。</p><p class="ql-block"> 卢梭认为认为善良的人性存在于纯洁的自然状态之中,回归自然,远离喧嚣社会的教育,保持人的善良天性。他说每个人都是由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人为的教育培养起来的,只能使后两者趋同于自然的教育,才能实现三种教育的良好结合。教育“回归自然”,即以自然的教育为基准,才是良好有效的教育。</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卢梭提倡“消极教育”,这种“消极”和我们所认为的消极是不一样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种“消极教育”主张将儿童重新置于教育的中心位置,这一理念颠覆了传统教育中教师绝对主导的范式。</span>在卢梭笔下的爱弥儿不是一个被填鸭式灌输知识的容器,而是一颗需要适当土壤、阳光和水分就能自主成长的种子。卢梭强调“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在标准化测试和“功利化”教学盛行的时代,我们是否仍在强迫孩子们跳过童年,直接进入成人预设的竞争轨道?</p><p class="ql-block"> 在《爱弥儿》中卢梭提出的“按年龄施教”原则揭示了教育的时间性与阶段性智慧。卢梭将爱弥儿的成长划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发展任务和教育重点。婴儿期注重身体锻炼;儿童期发展感官体验;少年期培养智力;青年期则发展情感与道德。这种阶段性教育观与现代发展心理学的发现虽然惊人地一致,却与当今“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式教育形成鲜明对比。当三四岁的孩子被要求背诵唐诗三百首,当小学生奔波于各种奥数班、英语班,我们是否在违背自然发展的规律?</p><p class="ql-block"> 卢梭主张12岁前的爱弥儿不应接触书本,而应该通过直接经验来认识世界——“世界就是他唯一的书本”。这一观点在信息爆炸的数字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当孩子们被各种电子屏幕包围,当虚拟体验取代了亲手触摸、亲身感受,我们是否正在制造一种新型的“脱离自然”的异化?知识不再是来自生活的体验,而变成了脱离语境的信息碎片。</p><p class="ql-block"> 当然,《爱弥儿》中也有观点不符合现代认知。卢梭对苏菲的教育设计明显带有18世纪性别观念的局限,他将女性定位为“为了男性而存在”的附属品,这种性别歧视的观点我们需要批判性审视。这也启示我们,即使是最伟大的思想家也难免受到时代局限,教育理念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地更新与发展。</p><p class="ql-block"> 卢梭的教育理想不是培养社会机器中的标准化齿轮,而是塑造能够保持人性本真、实现自我价值的完整的人。这种人文主义教育观在当今技术至上、效率优先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当教育越来越被简化为职业技能培训,当学生的价值以一串分数和排名时来定量时,卢梭的提醒犹如一剂清醒剂: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社会经济效率的最大化,而是人的幸福与完善。</p><p class="ql-block"> 在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的时代,我们如何守护教育的“自然”本质?如何让每个孩子都能像爱弥儿那样,按照自己的节奏认识世界、发展自我?或许答案就在卢梭的那句话中“教育必须遵循自然”。</p><p class="ql-block"> 《爱弥儿》呼唤我们重新发现教育的灵魂——教育不是冰冷的灌输与接收,而是温暖的生命与生命的相遇,是自然在人类文化中的延续与升华。在这个意义上,阅读《爱弥儿》不仅是一次教育思想的更新,更是一场回归教育初心的精神之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