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步走路与AI微光

公子小白(拒私聊)

挑点300天之026 2025年9月5日 <p class="ql-block">时光流转,我们又一次站到新学期的起点。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们告诉我,我们的时光都去了哪里?我想在座的每一位都有自己的答案,今天,此刻,我想邀请您一起来听一听一年级团队的小伙伴们讲述他们教研路上的光阴故事。</p> <p class="ql-block"><b>第一位讲述人:牛芳</b></p><p class="ql-block">九月的晨光刚漫进一年级教室,讲台上的拼音卡片就被孩子们好奇的小手指戳出了细纹。我站在教室后门,看着李老师举着“b”和“d”的卡片反复示范,底下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皱着眉,把小手藏在背后——这一幕,像一粒种子落进泥土,成了我们一年级语文教研组一学年工作的起点。后来回望才发觉,朱自清在《匆匆》里写的“针尖上一滴水”般的时光,竟在我们磨课的灯光、孩子的笑声里,织成了满径花香。</p> <p class="ql-block"><b>第二位讲述人:马艳丽</b></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总把形近声母弄混,单纯教规则太枯燥了!”第一次教研会上,张老师把备课笔记摊在桌上,指尖划过教材里磨出毛边的拼音单元。这时我们想起刚研讨过的同侪共学理念——同伴间平等交流、共享经验,才能让教学智慧真正流动起来。没有谁是“主导者”,大家围坐成圈,像学生讨论问题似的各抒己见。 王老师突然从包里掏出几张手绘卡片:“我昨晚试着把‘b’画成小广播,‘d’画成小马蹄,你们看这样行不行?”我赶紧接话:“我之前教儿歌时发现,把拼音编进童谣里,孩子记得快!”李老师也点头:“那我来整理课堂游戏设计,咱们把这些想法凑在一起试试。”接下来的几周,办公室成了“同侪共学小课堂”:有人带着试教后的困惑来请教,有人拿着新改的教案来分享,连每个拼音的书写姿势,都要围着教学视频互相纠正——谁也不藏着掖着,把自己的“小妙招”全掏出来,再一起拼成适合孩子的教学设计。</p><p class="ql-block"><b>第三位讲述人:崔晨阳</b></p><p class="ql-block">李老师的拼音观摩课那天,她用我们一起打磨的“卡片+儿歌+游戏”模式上课,原本坐不住的孩子竟举着小手喊:“老师,我还想读!”课后评课,我们依旧用同侪共学的方式交流:“刚才有个孩子没跟上游戏节奏,下次可以分小组,让会的同学带一带”“儿歌还能再短点,更方便孩子记”。没有批评,只有互相提醒、彼此补台——原来夯实基础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群人用同侪共学的温度,把教材里的知识点,变成孩子能摸得着、喜欢学的“小玩意儿”。</p><p class="ql-block"><b>第四位讲述人:石春姬</b></p><p class="ql-block"> 临近期末,“双减”政策下的第一次无纸化测评成了新挑战。我们又开启“同侪互助模式”:有人设计彩色生字卡片,有人编写趣味拼图游戏,有人联系家长志愿者,连测评流程都一起走了三遍,确保每个环节都顺畅。测评那天,孩子们拿着卡片在教室里穿梭,家长们在窗外看着,眼里满是笑意。张老师笑着说:“你看,同侪共学就是‘你帮我一把,我拉你一下’,这样的测评,孩子不怕,我们也放心。” </p> <p class="ql-block"><b>第五位讲述人:赵兴</b></p><p class="ql-block">开春的教研会,组长抱着电脑进来:“咱们试试用AI帮教学吧!”这话一出,办公室里安静了几秒——有老师小声说:“我连AI怎么打开都不知道,万一搞砸了怎么办?”我忽然想起李松蔚在《改变5%》里说的:“不必追求彻底的颠覆,只要在原有基础上做5%的调整,就能慢慢看到变化。”而这份“5%的勇气”,恰好需要同侪共学来托底。 我们没搞“一刀切”,而是自发组成“AI学习小组”:会用电脑的老师先摸索,学会一点就教大家一点。王老师先“试水”,用AI生成了一个简单的识字小游戏,只在课堂最后10分钟用。她在教研会上演示时,手还有点抖:“我昨晚练了好几遍,你们看看哪里要改。”立刻有人说:“动画太快了,孩子可能看不清,我帮你调调参数”“可以加个声音提示,更符合低年级孩子的特点”。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原本生涩的AI工具,在同侪共学的交流里变得“亲切”起来。 我也试着用AI做朗读指导,可总找不到适合孩子的语速。张老师看到后,主动坐过来:“我之前研究过这个,你点这里就能调整,咱们一起试试。”我们对着平板反复调试,直到AI的声音变得温柔舒缓。后来,之前不敢开口的小宇,竟主动拿着平板来找我:“老师,你听我读得对不对?”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同侪共学不仅是分享经验,更是在彼此鼓励中,把“不敢做”变成“一起做”。 </p><p class="ql-block"><b>第六位讲述人:观湖获奖老师</b></p><p class="ql-block">教材解读大赛那阵子,同侪共学的力量更明显了。参赛的刘老师把初稿带来,大家围着稿子“挑毛病”:“这里可以结合AI做情境导入,更生动”“教材解读要贴近孩子的认知,这段可以再通俗点”。有人帮她查资料,有人陪她改稿子,深夜的办公室里,咖啡杯堆在桌上,却没人觉得累。最终刘老师拿了奖,她笑着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奖,是大家一起的功劳。”后来我们把获奖思路整理成手册,每人都在上面补充自己的小技巧——同侪共学就是这样,把一个人的收获,变成一群人的成长。 </p><p class="ql-block">期末测评时,AI帮我们优化了“小纸条”复习法:通过AI分析练习数据,精准挑出孩子的薄弱点。有家长发来消息:“孩子现在回家就爱读语文,还说要跟AI比赛朗读呢!”看着消息,我们都笑了——李松蔚说的“5%的改变”,在同侪共学的助力下,真的慢慢长成了大进步。</p> <p class="ql-block"><b>第七位讲述人:马佳红</b></p><p class="ql-block">暑假前的最后一次教研会,我们坐在教室里,看着墙上孩子们的拼音手抄报,识字小报,手里翻着一学年的教研笔记。朱自清在《匆匆》里问:“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此刻我忽然明白,那些在办公室磨课的夜晚、在课堂上观察孩子的瞬间、在教研会上争论的时刻,不是“一去不复返”,而是变成了同侪间的默契、教学里的经验,沉淀在时光里。 这一年,我们用同侪共学打破了“各自为战”的局限,用“改变5%”的理念突破了技术恐惧,把拼音、识字教学变得有趣,把AI工具用得顺手。但我们也知道还有不足:AI与教学的深层次融合,比如怎么用AI帮每个孩子制定专属学习计划,还需要一起探索;有些老师对AI的运用还不熟练,需要更多“同伴带教”的机会。就像孩子们学拼音时,从分不清“b”和“d”到能流利朗读,我们的教研也需要在同侪共学里,一步一步慢慢走。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离开教室的时候,夕阳照在走廊上,我想起那句常说的话:“一年级的语文,是帮孩子打开一扇门,而我们的同侪共学,就是一起把这扇门开得更宽、更亮。”</p><p class="ql-block"> 当风有了秋的模样,我们便有了收获的热望。新的学年,我们还会带着小步走路的信念,揣着AI技术的微光,继续在同侪共学的路上,做“5%的改变”,让每一段“匆匆”的时光,都能结出成长的果实——不仅是孩子的,也是我们这群并肩前行的同伴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