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九四五年,硝烟散尽,山河重光。八十年过去,那段烽火岁月已渐行渐远,而历史的滋味却如一块黑巧克力,在时光的融化中,释放出先苦后甜的复杂韵味。</p> <p class="ql-block">抗战时期,沿海口岸相继沦陷,外来物资几近断绝。可可豆这一舶来品,顿时成了稀罕物。大后方的人们,将本土产的花生、芝麻研磨成酱,掺入微量的可可粉,制成一种“代用巧克力”。这种粗糙的仿制品,虽不及进口货的香醇,却在物资匮乏的年月里,成为前线上兵们难得的能量补给。据说,有些国际援助物资中偶尔会有几块真正的巧克力,战士们往往舍不得一次吃完,一小块要分好几次,慢慢含在口中,让那微苦的甜味缓缓化开,仿佛吞咽下的不仅是糖分,更是一份活下去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巧克力在那个时候,不仅是食物,更成为一种情感的寄托。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多少母亲省下难得一见的外国援助巧克力,辗转千里托人带给前线的子弟;多少战地护士将巧克力掰成小块,喂给负伤的战士。那融化在舌尖的甜,暂时掩盖了战争的苦,成为黑暗中一星微光。</p> <p class="ql-block">我曾听一位老战士回忆,一九四四年滇西反攻期间,他们连队在怒江前线坚守了七天七夜。第八天清晨,补给终于送上来了,每个战士分到了半块巧克力。他说,那是他一生中吃过最苦又最甜的东西——苦的是可可的本色,甜的是知道祖国尚未放弃他们的宽慰。那种苦甜交织的滋味,成了他对抗战最深刻的味觉记忆。</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后的今天,巧克力已成为寻常之物。我们品尝着各种百分比的黑巧克力,讨论着可可豆的产地和口感,却很难真正体会那种在极端困苦中,一丝甜味所带来的巨大慰藉。或许,这正是抗战留给我们的一种味觉隐喻:经历过最深重的苦难,才能品味最珍贵的甘甜。</p> <p class="ql-block">每当我掰开一块巧克力,看到它断裂的截面,总会想起那段破碎而又被重新缝合的历史。可可的苦,是山河破碎的悲怆;其中的甜,是民族不屈的坚韧。而那种苦甜交融的复杂滋味,正是历史最真实的回味。</p> <p class="ql-block">在这个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时刻,让我们不忘最初的苦难,也不辜负最终的甘甜。如同优质巧克力般,将苦难转化为力量,将历史凝聚成记忆,让和平的甜香永远飘散在这片曾经饱经战火却始终不屈的土地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