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斗门镇上镐京观,鄠邑街衢城隍庙。

里海

<p class="ql-block">  前几日,天空阴云密布,实在不宜出门。今天气转好,秋高气爽,我们便趁着这宜人的天气出门转转。原本计划前往户县,上午十点多从西安地铁5号线出发,到阿房宫南站时已过十一点。随后准备转车去户县,却发现要等到下午一点半才有前往户县的绿皮车。</p> <p class="ql-block">  这一个多小时的空闲时间,着实不知该如何打发。后来听闻斗门的镐京观颇有来历,便又换乘地铁前往斗门。一出地铁站,外面的景象略显荒凉,蒿草丛生,尘土飞扬,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土腥气,反而让人觉得与“镐京”二字更为贴近。</p> <p class="ql-block">  镐京观即“周武王祠”,周平王东迁前为祭祀先王所建,后演变为道观,被视为镐京现存唯一地面遗迹。</p> <p class="ql-block">  走出地铁站没多远,便看到一片青砖灰瓦的院落,门口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镐京观”三个大字。这是西安市政府于2012年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并在2020年12月立碑为证。</p> <p class="ql-block">  实际上,这座道观的占地面积已从原来的5.4亩被逐渐侵蚀,如今不足半亩。</p> <p class="ql-block">  前殿无量殿为清代建筑,面宽三间,进深三间,硬山顶,前后檐均有勾头滴水,前檐有彩绘云纹和花卉图案,内部梁架保留原有三架梁和五架梁。</p><p class="ql-block"> “无量殿”三个字的题额虽不知出之谁人之手,但笔力遒劲,似团见散,很有味道。</p> <p class="ql-block">  道观里的殿宇虽称不上宏伟,却透着古朴的韵味。正殿前的台阶上杂物堆积,似乎已许久无人特意打理。殿门敞开着,正中的神像披着褪色的红绸,供案上的香炉里插着几炷残香,香烟早已飘散,只留下一丝淡淡的松香气息。</p> <p class="ql-block">  大殿内有两幅字,左边是“方京”,右边是“中国”,这两个词分别出自青铜器“何尊”和“德方鼎”。</p> <p class="ql-block">中国</p> <p class="ql-block">  出之何尊铭文。</p> <p class="ql-block">方京</p> <p class="ql-block">  出之德方鼎之铭文。</p> <p class="ql-block">  守观的是位姓薛的老师傅,见我们前来拜访,薛师傅兴致颇高,也十分健谈。他介绍道,这座道观最早可追溯至北魏时期,甚至更早,历经多次兴衰,如今所见是前些年修缮过的。“别看它不起眼,当年可与镐京古城有着渊源呢。”</p> <p class="ql-block">  屋顶由条条檩木托着敷有薄泥的青瓦,山墙是用胡基筑成的土墙,处处彰显着岁月的痕迹,散发着悠长的历史韵味 。</p> <p class="ql-block">  无量殿壁画以“武王伐纣”为主线,串联纣王登基、妲己进宫、囚禁姬昌、商周对阵等情节,部分脱落仍可辨识。</p> <p class="ql-block">  后殿武王殿与前殿形制基本类似,面宽三间,进深一间,硬山顶,两侧檐下墙壁有砖雕花卉图案。 </p> <p class="ql-block">  后院有一块断碑,碑上字迹模糊难辨,勉强能认出“开元”“岁次”等几个字。薛师傅用袖子轻轻擦去碑上的尘土,说这是从附近田埂里挖出来的,“说不定是哪个朝代的道士留下的”。</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听着薛师傅讲述“镐京观”的由来,我不禁忆起课本中提到“镐京”乃是西周都城。思绪飘飞,我仿佛看到那时的人们,怀着虔诚之心,祭拜祖先的场景。场面宏大壮观,周朝礼仪庄严肃穆,人群来来往往,井然有序……</p> <p class="ql-block">  离开的时候,正值中午,太阳高悬。回头望去,镐京观的飞檐、石碑,灰瓦土墙,在繁华的闹市中透着一种静谧。薛师傅感慨道:“别看这老院子破旧,它守着这片土地已有好几百年,这里的岁月沧桑,它比我们谁都清楚。”</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镐京观”,阳光正好,我们便搭乘绿皮火车前往鄠邑区,想去那儿的老地方逛逛。</p> <p class="ql-block">  过去是户县,现在隶属西安市的一个区,就是鄠邑区。</p> <p class="ql-block">  出站后,我们坐上一辆摩的,来到鄠邑区街道十字的钟楼。</p> <p class="ql-block">  时过晌午,肚子饿得咕咕叫,得先解决温饱问题。俗话说:“饥饿不点食”,可看着鄠邑区琳琅满目的美食,实在忍不住,这也想点,那也想点。最后,我们三个人点了摆汤面、羊血饸饹、户县软面、炒凉粉和浆水鱼鱼。没花多少钱,却吃得肚子滚圆。</p> <p class="ql-block">  吃过饭后,过钟楼顺着北街前行。便向路人打听鄠邑的城隍庙在哪里,有人回应道:“城隍庙的香刚点着呢,前面就是。”听闻此言,心里一动,脚下不自觉地加快了步伐。</p><p class="ql-block"> 从钟楼到城隍庙,路程并不远,约莫一袋烟的工夫就能走到。</p> <p class="ql-block">  很快,我们来到了城隍庙。那红漆山门看上去颇有年代感,此时似乎正在做法事。几位老年妇女身着道袍,头戴道冠,口中念念有词,声音洪亮有力,铙钹鼓锣的敲击节奏井然有序。</p> <p class="ql-block">  大殿的台阶被磨得十分光滑,踩在上面,仿佛能感受到几代人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  走进殿内,光线陡然暗下来,一股混合着香灰与木头的气味扑鼻而来。</p> <p class="ql-block">  大殿内供奉的是城隍老爷,廊柱旁摆放着黑白无常以及判官小鬼的塑像。这些塑像的色彩涂料虽略显简陋,但它们眼神凶煞,手中的兵器看上去沉甸甸的,让人不禁心生敬畏,不敢大声言语。</p> <p class="ql-block">  从大殿出来,墙上的壁画引起了我的注意。一边画的是二十四孝图,另一边则是十八层地狱图,线条浓重且漆黑,看着有些惊悚。说实话,壁画的艺术水平着实一般,不过它们是依照旧样绘制的,意在提醒人们要行善积德,不然便会在地狱中受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们在城隍庙匆匆转了一圈后,再</span>回头望,城隍庙的飞檐正浸在渐浓的日光里,像一页被岁月轻轻夹在鄠邑褶皱里的旧信,字迹虽淡,却字字都是光阴的回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