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谈到大国关系时,我们常说太平洋足够宽阔,应该容得下其东西两岸的美国和中国。我把这句话借用过来,世界足够宽阔,完全容得下“你和你的同学”,不要在一个班里“同室操戈”,你不是跟班里几十个同学竞争,推开教室窗户,你会发现外面的世界很大很大,完全可以把视野和格局打开一些,同学之间同频共振、抱团发展,在课堂团结中学会合作,在课堂合作中学会学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狭隘竞争催生“在场孤独”现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教育场域中,“两眼一睁,开始竞争”“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的应试逻辑严重侵蚀了同伴关系,这种要做“人上人”的思维催生出严重的“孤岛化生存”现象。《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2025年3月5日推文《中学校园里,“好朋友”在渐渐消失》,通过大量的采访,认为现在的学生是“寂静的一代”,是“校园人机”,他们信奉“低耗能社交模式”,结果是“网上有真情,近处无朋友”,成为“没有朋友的青春期”。我们从下面几组数字也可以得到一些“印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2022)在全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发现:四年级学生中28.4%存在同伴交往困难,八年级该比例升至35.7%。</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3)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10-18岁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日常课间独自活动比例达39.1%;自述“没有固定玩伴”的学生占比34.6%;每周与同学非学业交流少于3次者达41.3%。</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2023)纵向研究揭示:小学四年级社交活跃度平均得分为78.6分(满分100),初中二年级下降至61.3分,高中一年级进一步降至54.7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可见,“润泽的教室”正在被“竞争的角斗场”取代,学生间形成了微妙的关系张力——身在“咫尺”心却比“天涯”,物理空间紧密相邻,心理距离遥远疏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同伴关系异化的主要原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竞争性疏离。以成绩为标尺“分层”,重点中学普遍存在“火箭班”(或称“零班”“清北班”等)与“平行班”之分,“火箭班”甚至有专用楼层,与其他班级形成物理和心理双重屏障。一些学校按“月考”成绩排座,学生慢慢形成一个习惯,坐在后面的从后门进出,坐在前面的从前门进出,教室里俨然形成两个“体系”了。出于安全考虑,要求学生“入校即静,入座即学”,把“无用”的活动压缩到最低限度,孩子们没有时间成为“玩伴”了;课桌单人单桌,孩子们不只是“同桌不同学”,甚至连“同桌”都没有了,更谈不上“学伴”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社交生态位。上述“竞争性疏离”标准是“分数”,这里的“社交生态位”说的是权力结构。某初中班主任说:“或许在小学的时候,孩子们这方面的概念还不强烈,但只要在初中的班级里待上一周,你是班干部,我是‘平头百姓’,你是‘好学生’,我是‘拖后腿的’,你受同学喜欢,我是‘小透明’,各自在什么位置,清清楚楚”。固定的生态位,意味着固定的社交表现,感受到自己“透明状态”的孩子,会出现角色赋予他/她的相应行为。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数字化代偿。智能设备创造的虚拟社交正在侵蚀现实同伴纽带。中国青少年网络行为研究中心(2023)数据显示,中小学生日均现实同伴互动时间从2018年的2.1小时锐减至1.3小时,而虚拟社交时长增至3.7小时,这种替代性满足引发了社交能力的退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玩无玩伴”“学无学伴”的负面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同伴关系的荒漠化正在制造复合型成长危机,主要表现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业无助。研究发现,有稳定“学伴”的学生,更愿意上学,上学能体验到更多的乐趣,学业坚持性指数显著高于孤立者,在数学等需要思维碰撞的学科中表现尤为显著。而“孤军奋战”者更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维果茨基清楚地认识到,将儿童独自一人解决问题与其在合作中解决问题这两种情况相比较,儿童表现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明显差异的。调查还显示,长期独自学习的学生中有24.3%出现考试焦虑躯体化症状,且如《学记》所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易导致学业受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情感隔膜。南京大学青少年心理研究中心发现,同伴缺失的中学生将情感需求转移至虚拟世界的比例达67.4%,其中14.2%发展出病理性网络依赖。更严峻的是,这种情感代偿往往伴随价值认知偏差,某校园欺凌案件中,施暴者坦言“在游戏里组团打怪获得的认同比现实交友更直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社会化缺失。中小学阶段同伴关系质量与成年后的职业成就呈显著正相关。缺乏同伴磨合的个体,在相互理解、沟通协调、团队合作、冲突解决等关键社会化能力上存在明显短板,这会直接、间接影响其日后的职业生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易遭遇欺凌。中国人民大学校园安全研究中心调查数据表明,83%的校园欺凌受害者存在同伴支持缺失。校园欺凌一般是欺凌“落单者”,如果课间跟同学玩在一起,有玩伴,更不容易遭遇校园欺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四、充分认识同伴关系的三重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青少年成长坐标系中,同伴关系构成其社会化进程的核心枢纽。[英]鲁道夫·谢弗在《儿童心理学》书中说:我们已知的是,同伴友谊对孩子的影响力确实很大,到一定年龄后,甚至将渐渐超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最有益的社会互动发生在具有社会性对称的同伴之间,这样的同伴更有可能进入真正的理性协商。确实,同伴关系有其独特的育人价值,其重要性体现在“三促进”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促进认知发展:上海交通大学教育神经科学实验室的脑成像研究表明,同伴协作解题时,参与者前额叶皮层激活面积是单独学习时的1.3倍。这种认知增益源于同伴互动特有的“认知冲突-整合”机制:当学生面对同伴提出的不同解题思路时,其大脑默认模式网络(DMN)与中央执行网络(CEN)的耦合强度提升27%,这种神经可塑性变化直接促进批判性思维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促进社会化进程:哈佛大学教育学院追踪研究发现,中小学阶段同伴关系质量可解释成年后职业成就31%的变异量。同伴群体作为“微型社会”,其特有的互动规则(如角色分工、冲突解决、规范建立)构成社会化训练的天然实验室,有较好的同伴关系体验的学生,会更快、更顺利地完成社会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促进心理健康:同伴支持系统是青少年心理韧性的关键缓冲层。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大数据分析显示,拥有稳定同伴关系的青少年,其抑郁症状发生率降低43%,抗压能力指数提高38%。这种保护效应在重大生活事件中尤为显著:经历父母离异的学生若有同伴支持,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生率从29.7%降至11.4%。同伴友谊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留守儿童”因为家庭亲情不足所带来的孤独感,这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尤其值得关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五、重构同伴关系之路径的创新实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破解同伴关系困境需构建“四维赋能”系统,形成教育生态的整体变革,各地一些有益的探讨可资借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空间再造:从规训场所到交往场域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物理空间重构:借鉴新加坡“学习小镇”理念,将传统走廊改造为多功能互动舱,如杭州某实验学校设计的“知识驿站”,在每层楼设置6个主题交流舱(科创舱、艺术舱等),通过智能系统记录学生互动数据并给予成长积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混龄社区构建: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推行“垂直家族制”,由不同年级学生组成10人“家族”,高年级成员需承担30%的同伴辅导责任,该系统使低年级学生归属感指数显著提升。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课程革新:从知识传授到关系培育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社会情感学习(SEL)课程:参照OECD社会情感技能评估框架,开发本土化课程体系,如成都某小学设计“冲突解决实验室”,通过情境模拟训练,五年级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提升。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深圳南山实验学校将30%课时转为“城市探索项目”,不同特质学生组队完成真实社会问题调研,该项目实施后班级社交网络密度增加58%。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3.技术赋能:从数字异化到智能支持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教育区块链应用:杭州某科技公司开发“学伴链”系统,通过去中心化记录同伴互助行为,生成成长档案。在试点学校,系统使同伴互助频率提升3.2倍。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AI情感支持网络:基于情感计算技术,开发同伴匹配系统。北京某中学应用“友伴AI”,通过分析学生社交数据,智能推荐潜在好友并推送“破冰”建议,使社交焦虑学生主动社交行为增加47%。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4.评价转型:从分数独大到多元激励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同伴成长档案:引入“社会情感能力评估体系”,将同理心、合作能力、助人行为、冲突调解等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同伴关系发展档案。重庆某中学将其纳入综评后,学生主动帮助同伴次数月均增长22次。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小组捆绑评价:建立“学业合作社”制度,通过北京市试点的“学习圈”模式,将个体竞争转化为小组共进,某示范校实践显示该模式使后进生转化率提升40%。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重塑同伴关系,来一场纠偏,来一场“否定之否定”,使被异化的同学关系尽快回归正确的航道,让学生玩有玩伴、学有学伴,重现学生该有的姿态、班级该有的状态、校园该有的样态、教育该有的生态。</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