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二十四节气”(24 solar terms)[101]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109]</p><p class="ql-block">“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春秋时代,制定出仲春、仲夏、仲秋、仲冬等节气。经过不断地改进,到秦汉年间已完全确立二十四节气。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时期,“二十四节气"被纳入《太初历》作为指导黄河流域农事的历法补充。[99]二十四节气是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将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的轨道分为360°,春分为0°,以后每15°为一个节气,共24个节气。[15]二十四节气划分依据是根据斗转星移,[108]圭表测影,[107]太阳黄经。[106]二十四节气可分为四类,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象征气温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降水量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p><p class="ql-block">“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99]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由于其是通过长期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总结出的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因此被称为“太阳历”。大约从夏朝开始,劳动人民就遵循二十四节气从事生产活动,所以其又被称为“夏历”。[100] 二十四节气可能萌芽于夏商时期,当时由观测日影确定冬至、夏至两个节气。从《夏小正》一书中的有关记载以及殷商时期的甲骨文、遗址发掘中,发现夏商时期应该能够测得冬至、夏至。西周时期,进一步确定春分、秋分两个节气。春秋时期,人们在四时基础上已经能确定八节。《左传》中多处记载了关于八节的信息。《左传·僖公五年》中记载道:“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而书,礼也。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左传·昭公十七年》中记载道:“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可见春秋时期二十四节气的核心部分一八节已基本确立。战国时期,二十四节气已基本形成。《黄帝内经》《逸周书·时则训》等相关文献均出现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记载。《黄帝内经》记载道:“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逸周书·时则训》中出现了较为完整的二十四节气排列,顺序内容与现在二十四节气稍有不同。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完善定型,二十四节气第一次完整、科学地记载于淮南王刘安主持编著的《淮南子》,并流传至今。[106] 汉武帝时期,“二十四节气"被纳入《太初历》作为指导黄河流域农事的历法补充。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的,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p><p class="ql-block">一年有四季,四季有24节气|二十四节气表来喽</p><p class="ql-block">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p><p class="ql-block">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p><p class="ql-block">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p><p class="ql-block">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p><p class="ql-block">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p><p class="ql-block">“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如今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p><p class="ql-block">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p> <p class="ql-block"> 春雨惊春清谷天, </p><p class="ql-block"> 夏满忙夏暑相连 。</p><p class="ql-block"> 秋处露秋寒霜降, </p><p class="ql-block"> 冬雪雪冬小大寒 。</p><p class="ql-block">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二十四节气 。</p><p class="ql-block">当初他们只是注意到在不同的气候中, 同一时间太阳位置的高低也不同, 于是他们在地上立了一根竹竿, 观察竹竿影子的长短变化, 取中午竹竿影子最短的那一天为夏至, 取竹竿影子最长的那一天为冬至, 逐渐他们又发现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昼夜长短相等的时候, 便又定为春分秋分, 由于二分二至相隔的时间太长, 无法满足生产上的需要, 又陆续制定了其它的节气。</p><p class="ql-block">秦代时已制定了立春 、雨水 、立夏 、小暑 、立秋 、处暑 、</p><p class="ql-block">白露 、 霜降, 到了两汉时期, 二十四节气已经全部确定并和我</p><p class="ql-block">们现在的二十四节气完全相同。</p><p class="ql-block">根据中医理论, 24 节气中的每一个节气都有不同的养生重</p><p class="ql-block">点。</p><p class="ql-block">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20px;">寒</b></p><p class="ql-block">“大寒”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气, 在气象记录中虽不像大</p><p class="ql-block">雪到冬至 、小寒期间那样酷冷, 但仍处于寒冷时期 。按我国的</p><p class="ql-block">风俗, 特别是在农村, 每到“大寒”人 们便开始忙着除旧布</p><p class="ql-block">新, 腌制年肴, 准备年货 。 清代《真州竹枝词引》记载:“腌</p><p class="ql-block">肉鸡鱼鸭,曰,年肴, 煮以迎岁……”人们在经过了春夏秋季</p><p class="ql-block">的大忙之后,进入了 “冬三月” 的农闲季节, 而随着大寒的到</p><p class="ql-block">来冬季农闲接近尾声, 在准备腌鱼 、腊肉之时, 已经隐隐可以</p><p class="ql-block">感受到大地回春的景致, 此刻人们的身 、心状态也应随着节气</p><p class="ql-block">的变化而加以调整。</p><p class="ql-block">《灵枢 ·本神》曰:“智者之养神也, 必顺四时而适寒暑,</p><p class="ql-block">和喜怒而安居处, 节阴阳而调刚柔, 如是僻邪不至, 长生久</p><p class="ql-block">视” 《吕氏春秋 ·尽数》提到:“天生 阴阳寒暑燥湿, 四时之</p><p class="ql-block">化, 万物之变, 莫不为利, 莫不为害 。</p><p class="ql-block">圣人察阴阳之宜, 辩 万物之利, 以便生, 故精神安乎形,</p><p class="ql-block">而寿长焉”</p><p class="ql-block">。就是说顺应自然规律并非被动的适应, 而是采取</p><p class="ql-block">积极主动的态度, 首先要掌握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以其防御外邪</p><p class="ql-block">的 侵袭 。古有“大寒大寒, 防风御寒, 早喝人参 、黄芪酒, 晚</p><p class="ql-block">服杞菊地黄丸”</p><p class="ql-block">。这是劳动人民在中的总结, 也说明了人们对</p><p class="ql-block">身体调养的重视。</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小寒</b></p><p class="ql-block">每年的一月五日前后是小寒节气 。 民间有句谚语: 小寒大</p><p class="ql-block">寒, 冷成冰团 。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 从字面上理解, 大寒冷</p><p class="ql-block">于小寒, 但在气象记录中, 小寒却比大寒冷, 可以说是全年二</p><p class="ql-block">十四节气中最冷的节气 。</p><p class="ql-block">常有“冷在三九”的说法, 而这“三</p><p class="ql-block">九天”又恰在小寒节气内 。</p><p class="ql-block">之所以叫小寒而不叫大寒, 是因为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p><p class="ql-block">《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 “月初寒尚小……月半则大矣” 按</p><p class="ql-block">当时的情况延续至今而已 。据说早年黄河流域的农家每逢小寒,</p><p class="ql-block">家家时兴用“九九消寒图”来避寒, 如今各种药膳火锅成了全国</p><p class="ql-block">百姓消寒壮热的美味佳肴 。</p><p class="ql-block">正因如此, 很多人忽略了合理进补的问题, 特别是青年人,</p><p class="ql-block">自恃体强而暴饮暴食, 饥饱寒热无度, 最终引 来无穷后患。</p><p class="ql-block">唐代名医孙思邈指出: “安生之本, 必资于食, ……不知</p><p class="ql-block">食宜者, 不足以生存也, ……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p><p class="ql-block">, 说明饮</p><p class="ql-block">食物对人体的作用 。</p><p class="ql-block">小雪节气虽已数九寒天, 人们大补特补无可非议, 但进补</p><p class="ql-block">当中不可无章无法, 应本着“因人施膳”的原 则, 了解饮食宜</p><p class="ql-block">忌的含义, 元代《饮食须知》强调: “饮食, 以, 而不知物性</p><p class="ql-block">有相宜相忌, 纵然杂进, 轻则五内不和, 重则立兴祸患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大雪</b></p><p class="ql-block">《月令七十二侯集解》 “十一月节, 大者盛也, 至此而雪</p><p class="ql-block">盛也 。</p><p class="ql-block">” (这里十一 月是指农历) , 这是古人对大雪的解释 。大</p><p class="ql-block">雪节气常在十二月七日前后到来,此时 我国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p><p class="ql-block">雪, 北方则呈现万里雪飘的迷人景观 。有句农谚:“大雪 冬至</p><p class="ql-block">雪花飞, 搞好副业多积肥”</p><p class="ql-block">, 人们盼着在大雪节气中看到“瑞</p><p class="ql-block">雪兆丰年”的好兆头, 可见大雪节气的到来, 预示着来年的吉</p><p class="ql-block">祥与否。</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从中医养生学的角度看, 大雪已到了“进补”的大好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节 。</span>说到进补, 很多人只是狭义地去理解, 认为所谓</p><p class="ql-block">的“补”就是吃点营养价值高的食品, 用点壮阳的补药, 其</p><p class="ql-block">实, 这只是进补的一个方面, 而进补则是养生学的一个分支内</p><p class="ql-block">容 。</p><p class="ql-block">谈到养生, 我们首先应该知道何为养? 何为生? 所谓的</p><p class="ql-block">养, 即保养 、调养 、培养、补养 、 护养; 所谓的生, 就是生</p><p class="ql-block">命 、生存 、生长之意 。</p><p class="ql-block">具体地说就是要通过养精神 、调饮食 、练形体 、慎房事 、</p><p class="ql-block">适温寒等综合调养达到强身益寿的目的 。在运用过程中, 我们</p><p class="ql-block">应当注意两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养宜适度:</span> 所谓适度, 就是要恰到好处 。不可太过, 不</p><p class="ql-block">可不及 。若过分谨慎, 则会导致调养失度, 不知所措 。稍有劳</p><p class="ql-block">作则怕耗气伤神, 稍有寒暑之异便闭门不出, 食之惟恐肥甘厚</p><p class="ql-block">腻而节食少餐, 如此状态, 都因养之太过而受到约束,不但有</p><p class="ql-block">损健康, 更无法“尽终天年”</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2.养勿过偏</span>: 综合调养要适中 。有人把“补”当作养, 于</p><p class="ql-block">是饮食强调营养, 食必进补; 起居强调安逸, 静养惟一; 此</p><p class="ql-block">外, 还以补益药物为辅助 。虽说食补 、药补 、静养都在养生范</p><p class="ql-block">畴之中, 但用之太过反而会影响健康 。正如有些人食补太过则</p><p class="ql-block">会出现营养过剩, 过分静养只逸不劳则会出现动静失调, 若药</p><p class="ql-block">补太过则会发生阴阳 的偏盛偏衰, 使机体新陈代谢产生失调而</p><p class="ql-block">事与愿违。</p><p class="ql-block">所以, 在进行调养时应采取动静结合 、劳逸结合 、补泻结</p><p class="ql-block">合 、形神供养的方法, 力求“ ……与羡门比寿, 王乔争年”</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小雪</b></p><p class="ql-block">小雪, 望文生义, 表示降雪开始的时间和程度 。雪是寒冷</p><p class="ql-block">天气的产物 。 民间曾有: 十月立冬小雪涨, 斗指己, 斯时天已</p><p class="ql-block">积阴, 寒未深而雪未大, 故名小雪 。这时的黄河以北地区已到</p><p class="ql-block">了北风吹, 雪花飘的孟冬, 此时我国北方地区会出现初雪,虽</p><p class="ql-block">雪量有限, 但还是提示我们到了御寒保暖的季节 。小雪节气的</p><p class="ql-block">前后, 天气时常是阴冷晦暗的, 此时人们的心情也会受其影</p><p class="ql-block">响, 特别是那些患有抑郁症的朋友更容易加 重病情, 所以在这</p><p class="ql-block">个节气里我要着重和患有抑郁症的朋友们讲讲如何在光照少的日</p><p class="ql-block">子里学会调养自己。</p><p class="ql-block">用中医病因学的观点“千般灾难, 不越三条”也就是说,</p><p class="ql-block">致疾病发生的原因不外乎三种: </p><p class="ql-block">即内因 (七情过激所伤) 、外因</p><p class="ql-block">(六淫侵袭所伤) 、不内外因 (房室 、 金刀 、跌扑损伤 、 中毒) 。</p><p class="ql-block">抑郁症的发生多由内因即七情过激所致, 七情包括了 喜 、怒 、</p><p class="ql-block">忧 、思 、悲 、恐 、惊七种情志的变化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常</p><p class="ql-block">会出现七情变化, 这种变化是对客观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 属</p><p class="ql-block">正常的精神活动, 也是人体正常的生理现象, 一般情况下并不</p><p class="ql-block">会致病 。</p><p class="ql-block">只有在突然 、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 下, 才会影响到</p><p class="ql-block">人体的正常生理, 使脏腑气血功能发生紊乱, 导致疾病的发</p><p class="ql-block">生, 正 如: “怒伤肝 、喜伤心 、思伤脾 、忧伤肺 、恐伤</p><p class="ql-block">肾”</p><p class="ql-block">。说明, 人的精神状态反映和 体现了人的精神心理活动,</p><p class="ql-block">而精神心理活动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 也</p><p class="ql-block">可以说是产生精神疾病的关键 。 因此, 中医认为精神活动与抑</p><p class="ql-block">郁症的关系十分密切, 把抑郁症的病因归结为七情所致不无道</p><p class="ql-block">理, 那么调神养生对患有抑郁症的朋友就显得格外重要。</p><p class="ql-block">《素问 ·上古天真论》 曰: “虚邪贼风, 避之有时; 恬淡</p><p class="ql-block">虚无, 真气从之,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 ”又《素问 ·生气通</p><p class="ql-block">天论》云: “清静则肉腠闭拒, 虽有大风苛毒, 弗之能害”</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古人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 对外, 要顺应自然界变化和避免邪</p><p class="ql-block">气的侵袭; 对内, 要谨守虚无, 心神宁静 。 即思想清净, 畅达</p><p class="ql-block">情志, 使精气神内守 而不失散, 保持人体形神合一的生理状</p><p class="ql-block">态, 也是“静者寿, 躁者夭”的最好说明。</p><p class="ql-block"><b>立冬</b></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气, 又是人们进补的最佳时期 。立</p><p class="ql-block">冬单从字面上可解释为: “立, 建始也, 冬, 终也, 万物收藏</p><p class="ql-block">也 。</p><p class="ql-block">”立冬意味着冬季的来临 。早在 《吕氏春秋 ·十二月纪》</p><p class="ql-block">中就确立了立春 、春分 、立夏 、夏至 、立秋 、秋分 、立 冬 、</p><p class="ql-block">冬至这八个节气 。这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八个节气, 它清</p><p class="ql-block">晰准确地标志了 四季转换的过程。</p><p class="ql-block">立冬, 作为冬季的第一节气, 于每年的11月8日前后, 太</p><p class="ql-block">阳到达黄经225 度时开始 。 由于我国南北纬度之差, 故真正意</p><p class="ql-block">义上的冬季, 并非都以“立冬”为准, 而是以连续几天气温低</p><p class="ql-block">于10度为冬季 。但在传统观念中“冬”即“终也”</p><p class="ql-block">, 结束之</p><p class="ql-block">意 。</p><p class="ql-block">中医学认为, 这一节气的到来是阳气潜藏, 阴气盛极, 草</p><p class="ql-block">木凋零, 蛰虫 伏藏, 万物活动趋向休止, 以冬眠状态, 养精蓄</p><p class="ql-block">锐, 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p><p class="ql-block">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 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之习俗 。每逢</p><p class="ql-block">这天, 南北方人们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补山珍野味, 说是只有这</p><p class="ql-block">样到了寒冷的冬天, 才能抵御严寒的侵袭 。那么在实际生活</p><p class="ql-block">中, 立冬日我们到底该注意些什么? 怎样调养是我们今天的主</p><p class="ql-block">要话题。</p><p class="ql-block">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着作《黄帝内经 ·素问 · 四季调神大</p><p class="ql-block">论》 中指出:<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冬三月, 此谓闭藏, 水冰地坼, 无扰乎阳, 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卧晚起, 必待日光, 使志若伏若匿, 若有私意, 若以有得, 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寒就温, 无泄皮肤, 使气亟夺, 此冬气之应, 养藏之道也。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则伤肾, 春为痿厥, 奉生者少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这段经文精辟地论述了精神</p><p class="ql-block">调养 、起居调养和饮食调养的方法, 并根据自然界的变化引入</p><p class="ql-block">人体冬季养生的原则, 它告诉我们, 冬天是天寒地坼, 万木凋</p><p class="ql-block">零, 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 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转化而</p><p class="ql-block">潜藏于内 。</p><p class="ql-block">因此, 冬季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 以敛阴护阳为</p><p class="ql-block">根本 。在精神 调养上要做到“ ……使志若伏若匿, 若有私意,</p><p class="ql-block">若以有得”力求其静, 控制情志活 动, 保持精神情绪的安宁,</p><p class="ql-block">含而不露, 避免烦扰, 使体内阳气的得以潜藏。</p><p class="ql-block">起居调养强调了“无扰乎阳, 早卧晚起, 必待日光”也就</p><p class="ql-block">是说, 在寒冷的冬季, 不要因扰动阳气而破坏人体阴阳转换的</p><p class="ql-block">生理机能 。正如“冬时天地气闭, 血气 伏藏, 人不可作劳汗</p><p class="ql-block">出, 发泄阳气 。</p><p class="ql-block">”因此, 早睡晚起, 日出而作, 保证充足的睡</p><p class="ql-block">眠, 有利于阳气潜藏, 阴精蓄积 。</p><p class="ql-block">而衣着的过少过薄 、室温过低即易感冒又耗阳 气 。反之,</p><p class="ql-block">衣着过多过厚, 室温过高则腠理开泄, 阳气不得潜藏, 寒邪易</p><p class="ql-block">于侵入 。 </p><p class="ql-block">中医认为: “寒为阴邪, 常伤阳气”人体阳气好比天</p><p class="ql-block">上的太阳, 赐予自然界光明于 温暖, 失去她万物无法生存 。 同</p><p class="ql-block">样, 人体如果没有阳气, 将失去新陈代谢的活力 。 所以, 立冬</p><p class="ql-block">后的起居调养切记“养藏”</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饮食调养要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者补之,</p><p class="ql-block">寒者温之”的古训, 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调节饮食 。</p><p class="ql-block">元代忽思慧所着《饮膳正要》 曰: “ ……冬气寒, 宜食黍</p><p class="ql-block">以热性治其寒 。</p><p class="ql-block">”也就是说, 少食生冷, 但也不宜躁热, 有的</p><p class="ql-block">放矢地食用一 些滋阴潜阳, 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 同时也要多</p><p class="ql-block">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 如: 牛羊肉 、乌鸡 、鲫鱼,</p><p class="ql-block">多饮豆浆 、牛奶, 多吃萝 卜 、青菜 、豆腐 、木耳等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立冬
</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气, 又是人们进补的最佳时期 。立
冬单从字面上可解释为: “立,建始也,冬, 终也, 万物收藏
也 。
”立冬意味着冬季的来临 。早在 《吕氏春秋 ·十二月纪》
中就确立了立春 、春分 、立夏 、夏至 、立秋 、秋分 、立 冬 、
冬至这八个节气 。这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八个节气, 它清
晰准确地标志了 四季转换的过程。
</p><p class="ql-block">立冬, 作为冬季的第一节气, 于每年的11月8日前后, 太
阳到达黄经225 度时开始 。 由于我国南北纬度之差, 故真正意
义上的冬季, 并非都以“立冬”为准, 而是以连续几天气温低
于10度为冬季 。但在传统观念中“冬”即“终也”
, 结束之
意 。
</p><p class="ql-block">中医学认为, 这一节气的到来是阳气潜藏, 阴气盛极, 草
木凋零, 蛰虫 伏藏, 万物活动趋向休止, 以冬眠状态, 养精蓄
锐, 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
</p><p class="ql-block">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 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之习俗 。每逢
这天, 南北方人们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补山珍野味, 说是只有这
样到了寒冷的冬天, 才能抵御严寒的侵袭 。那么在实际生活
中, 立冬日我们到底该注意些什么? 怎样调养是我们今天的主
要话题。
</p><p class="ql-block">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着作《黄帝内经 ·素问 · 四季调神大
论》 中指出: “冬三月, 此谓闭藏, 水冰地坼, 无扰乎阳, 早
卧晚起, 必待日光, 使志若伏若匿, 若有私意, 若以有得, 去
寒就温, 无泄皮肤, 使气亟夺, 此冬气之应, 养藏之道也。逆
则伤肾, 春为痿厥, 奉生者少 。
”这段经文精辟地论述了精神
调养 、起居调养和饮食调养的方法, 并根据自然界的变化引入
人体冬季养生的原则, 它告诉我们, 冬天是天寒地坼, 万木凋
零, 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 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转化而
潜藏于内 。
</p><p class="ql-block">因此, 冬季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 以敛阴护阳为
根本 。在精神 调养上要做到“ ……使志若伏若匿, 若有私意,
若以有得”力求其静, 控制情志活 动, 保持精神情绪的安宁,
含而不露, 避免烦扰, 使体内阳气的得以潜藏。
</p><p class="ql-block">起居调养强调了“无扰乎阳, 早卧晚起, 必待日光”也就
是说, 在寒冷的冬季, 不要因扰动阳气而破坏人体阴阳转换的
生理机能 。正如“冬时天地气闭, 血气 伏藏, 人不可作劳汗
出, 发泄阳气 。
”因此, 早睡晚起, 日出而作, 保证充足的睡
眠, 有利于阳气潜藏, 阴精蓄积 。
而衣着的过少过薄 、室温过低即易感冒又耗阳 气 。反之,
衣着过多过厚, 室温过高则腠理开泄, 阳气不得潜藏, 寒邪易
于侵入 。 </p><p class="ql-block">中医认为: “寒为阴邪, 常伤阳气”人体阳气好比天
上的太阳, 赐予自然界光明于 温暖, 失去她万物无法生存 。 同
样, 人体如果没有阳气, 将失去新陈代谢的活力 。 所以, 立冬
后的起居调养切记“养藏”
。
</p><p class="ql-block">饮食调养要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者补之,
寒者温之”的古训, 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调节饮食 。
</p><p class="ql-block">元代忽思慧所着《饮膳正要》 曰: “ ……冬气寒, 宜食黍
以热性治其寒 。
”也就是说, 少食生冷, 但也不宜躁热, 有的
放矢地食用一 些滋阴潜阳, 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 同时也要多
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 如: 牛羊肉 、乌鸡 、鲫鱼,
多饮豆浆 、牛奶, 多吃萝 卜 、青菜 、豆腐 、木耳等 。
</p><p class="ql-block">这里须要注意的是, 我国幅员辽阔, 地理环境各异, 人们
的生活方式不同, 同属冬令, 西北地区于东南沿海的气候条件
迥然有别; 冬季的西北地区天气寒冷, 进补宜 大温大热之品,
如牛 、羊 、狗肉等;
</p><p class="ql-block">而长江以南地区虽已入冬,但气温较西北地区 要温和的多,
进补应以清补甘温之味, 如鸡 、鸭 、鱼类; </p><p class="ql-block">地处高原山区, 雨
量较少 且气候偏燥的地带, 则应以甘润生津之品的果蔬 、冰糖
为宜 。
除此之外, 还要因人 而异, 因为食有谷肉果菜之分, 人有
男女老幼之别, 体 (体质) 有虚实寒热之辩, 本着人体生长规
律, 中医养生原则, 少年重养, 中年重调, 老年重保, 耋耄重
延 。 故“冬令进补”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 、温
补 、小补 、大补, 万不可 盲目“进补”
。
</p><p class="ql-block">霜降
</p><p class="ql-block">霜降为二十四节气之一, 从每年的阳历十月二十三或二十四
日当太阳到达黄经 210 度时开始 。此时天气渐冷 、开始降霜 。
</p><p class="ql-block">《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中记载: “九月中, 气肃而凝, 露
结为霜矣 。
” 每当霜降时, 我国南方地区就进入了秋收秋种的
大忙季节, 而黄河流域一般多出现初霜 。
</p><p class="ql-block">民间常有“霜降无霜, 主来岁饥荒”
</p><p class="ql-block">,在 我国少数民族居
集地云南更有“霜降无霜, 碓头无糠”的说法 。从中我们不难
看出,人们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总结了气候对生活的影响, 以
及人们在不同的季节又 该如何使自身这一有机的整体适应自然界
的变化, 从而使人与自然界之间保持着一 种动态平衡。这种动
态平衡从中医养生学的角度看, 不外乎有二点 。
</p><p class="ql-block">其一, 指机体自身各部 分间的正常生理功能的平衡;
</p><p class="ql-block">其二, 指机体功能与自然界物质交换过程中的相对平 衡 。
</p><p class="ql-block">而协调平衡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
</p><p class="ql-block">我国古代的五行学认为, 世界上的一切物质都由木 、火 、
土 、金 、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在这五种
物质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生克制化”关系, 由此维持着自然
界的生态平衡和 人体生理的协调平衡。
</p><p class="ql-block">霜降之时乃深秋之季, 在五行中属金, 五时中 (春 、夏 、
长夏 、秋 、冬) 为秋, 在人体五脏中 (肝 、心 、脾 、肺 、 肾)
属肺, 根据中医养生学的观点, 在四季 五补 (春要升补 、夏要
清补 、长夏要淡补 、秋要平补 、冬要温补) 的相互关系上, 则
应以平补为原则, 在饮食进补中当以食物的性味 、归经加以区
别。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寒露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寒露在二十四节气中排列十七, 于每年的十月八日至九日交
节 。 史书记载“斗 指寒甲为寒露, 斯时露寒而冷, 将欲凝结,
故名寒露 。
”“露气寒冷, 将凝结也 。
”
</p><p class="ql-block">由于寒露的到来,气候由热转寒,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
萧落, 这是热与冷 交替的季节 。在自然界中, 阴阳之气开始转
变,阳气渐退, 阴气渐生, 我们人体的 生理活动也要适应自然
界的变化, 以确保体内的生理 (阴阳) 平衡。祖国医学在四时养生
中强调“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
</p><p class="ql-block">因此, 秋季时节必须注 意保养体内之阳气 。 当气候变冷
时, 正是人体阳气收敛, 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应 以保养阴精
为主, 也就时说, 秋季养生不能离开“养收”这一原则。
</p><p class="ql-block">自古秋为金秋也, 肺在五行中属金, 故肺气与金秋之气相
应,
“金秋之时,燥 气当令”
,此时燥邪之气易侵犯人体而耗
伤肺之阴精, 如果调养不当,人体会出现 咽干 、鼻燥 、皮肤干
燥等一系列的秋燥症状 。所以暮秋时节的饮食调养应以滋阴润
燥 (肺) 为宜 。古人云: “秋之燥, 宜食麻以润燥 。
”
</p><p class="ql-block">此时, 应多食用芝麻 、糯 米、粳米 、蜂蜜 、乳制品等柔润
食物, 同时增加鸡 、鸭 、牛肉 、猪肝 、鱼 、虾 、大 枣 、 山药
等以增加体质; 少食辛辣之品, 如辣椒 、生姜 、葱 、蒜类,因
过食辛辣宜 伤人体阴精。精神调养也不容忽视, 由于气候渐
冷, 日照减少, 风起叶落, 时常在一些人心 中引起凄凉之感,
出现情绪不稳, 易于伤感的忧郁心情 。
</p><p class="ql-block">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因势利导,宣泄积郁之情,培养
乐观豁达之心是养生保健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除此之外,秋季
凉爽之时,人们的起居时间也应作相应的调整 。多年的临床诊
疗中发现, 每到气候变冷, 患脑血栓的病人就会增加, 分析原
因和天气变冷 、人们的睡眠时间增多有关,因为人在睡眠时,
血流速度减慢,易于形成血栓。</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