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张帆</p> <p class="ql-block">太极拳习练时感觉脊柱消失了?恭喜你!这是太极拳修真进入神意境界的新体验,是无数太极拳习练者从未达到的境界。这种感觉是太极拳之“空”在身体层面的初步展现:</p><p class="ql-block"><b>一、这是“松透”之后的结果,是“身空”的体证</b></p><p class="ql-block">太极拳习练的要求是不断地“松”,但“松”不是软塌,而是松开关节、放松肌肉,让筋腱对拉拔长。</p><p class="ql-block">当你练拳时,做到了“虚灵顶劲”和“尾闾下垂”,脊柱被上下对拉。同时,双肩彻底“沉”下去,胸“含”住,整个后背的肌肉不再紧张,而是依附在舒展的脊柱上。这时,维持身体结构的拙力(不必要的肌肉紧张) 被你“空”掉了。你感觉不到脊柱的存在,恰恰是因为它处在了最自然、最中正、最不受力的理想状态。这种感觉是 “松空” ,是全身肢体达到高度协调后,局部意识(脊柱紧张感)的消失。</p><p class="ql-block"><b>二、这是“气通”之感,是“能量的空”</b></p><p class="ql-block">在传统修炼体系里,脊柱被称为“龙骨”,是督脉所在,是能量上行的重要通道。当身体极度放松,气血循环会变得异常顺畅。那股因“松沉”而生的内在能量(或称之为“内气”)会自然地沿脊柱上行,畅通无阻。你感觉不到脊柱的“实体”,可能是因为能量通道变得通透,没有了阻滞感。原本我们之所以能感觉到某个身体部位,常常是因为那里有紧张、酸痛或不通畅。一旦完全通畅,反而会产生一种“虚无”的感觉。这是一种 “通空” ,是能量通道畅通无阻的体现。</p><p class="ql-block"><b>三、这是“意注”与“神凝”的副产品,是“心念的空”</b></p><p class="ql-block">这是更高一层的境界。“感觉脊柱像消失了一样”,本身就说明你的意念不再执着于脊柱的“形”,而是进入了更高层次的感知。在习练太极拳时,你可能进入了“心静体松”的状态。你的意念(注意力)没有僵硬地停在某个点,而是弥散开来,感知整个身体与周遭环境的关系。你“空”掉的是对“脊柱”这个具体概念的执着。你的精神没有停留在“我在用脊柱支撑”的念头上,而是与动作合一。这正应了太极拳论所说的“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灵敏状态,因为你的感知是整体的,而非局部的。这是一种 “意空” 或 “念空” ,是心法上的进步。</p><p class="ql-block"><b>结论:这是珍贵的“功能性空境”</b></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你的感觉的是绝对的“空”,是一种非常正向、积极的“空”。它不是虚无主义,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去除了多余的、不该有的东西(拙力、紧张、杂念)。正是因为脊柱进入了这种“空”的状态,它才能在未来发挥出“实”的作用——成为一条高效的劲力传导通道。对方的力量可以透过你的手臂,经由此“空”的脊柱,毫无损耗地导入地下;你脚下的反弹力,也能经由此“空”的脊柱,节节贯串,通达于指尖。它是一个标志,标志着你的练习方法正确,开始从“练形”、“练气”步入“练意”、“练神”的阶段。</p><p class="ql-block"><b>建议</b></p><p class="ql-block">1. 保持并回味:每次练拳时,都去重新寻找和体会这种感觉。</p><p class="ql-block">2. 不要执着:不要刻意去追求“脊柱消失”,一追求就紧了。只需做好“虚灵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落胯”等要领,这种感觉自然会再来。</p><p class="ql-block">3. 尝试推广:将这种“松空”的感觉尝试运用到整个躯干乃至四肢的“空感”。</p><p class="ql-block">这种“空”感正是太极拳“大松大软”、“舍己从人”的基础所在。请珍惜并继续深入这份体感,它将是您通往太极圣殿的金钥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