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读老舍《济南的冬天》(2)

何太贵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段,再进行假设,退步让位——其实是以退为进。就阳光而言,“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那如何才算好呢?“请闭上眼睛想”——虚拟,由朱自清《春》一文及此,我发现写景的散文得把想象添加进来、运用虚写,以补足实写之空虚与漏洞。《春》中例子是,在对实有春花一番描摹之后,来了个“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而老舍这里的“请闭上眼睛想……”后面他是要把这想象落到实处的。此处的“虚”与后面的“实”亦算虚实结合了,如此烘托,“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我都想安静入睡了:如此济南的冬天,谁不爱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岂止生长于北平刚从伦敦回来的老舍喜欢,我们也喜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句运用了拟人和设问两种修辞手法。内容上是拟人,“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拟人是这篇散文常用、多用的手法。老城,它(虽然这里的“它”仍是宝盖头的)会睡吗?只等春风唤醒它们。赋众生予生命,天地皆有情。形式上、语气上,“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为反问,可是我觉得这个问无需思考;在此语境下,答案无疑:这是个理想境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段,“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承接上段中“有山有水”之“山”(而全文也是按照先山后水、从山到水的顺序描摹来)。这一段就写济南冬天的山。先总写,远观,“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山后面还会不断有照应,“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圈儿”“口儿”这儿化音是北方语言还是济南语言的特点呢?总之它有口语化的特点(你去读俞平伯的散文和老舍的散文,完全是两种风格——我们都要品尝,它们都是佳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面这一句,又是比喻又是拟人,“一个小摇篮”喻济南城周围那一圈小山,而“把济南放在这个小摇篮里,安静不动地低声说”是拟人。这些小山好可爱,从而显得济南城也可爱了:它们相互为可爱。这样的城,这样的居处,谁不喜欢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语气里,满含着作家对描写对象的感情。感情从文字里禁止不住地渗溢出来,这样的文章是做出来的吗?——是流出来的。这样的写作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今天许多人的写作确实是在那里“作”,而非写也。这种面对生活的生命态度、发而为文的方法,是写好文章的前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写的是山,是客体,那么作为主体的人又是一种什么态度呢?下一段就落脚于济南人的“冬天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段不是描写,不是叙述,基本属于议论。老舍真深入到济南人(当时李清照与辛弃疾也是这么想的吗)的内心去了,其实是老舍自己在济南冬天里的感受吧,也许他与济南人交谈过了,他们确实是这种想法。不过,不管是不是这种想法,就这篇文章中,如此“虚实结合”——上面对于小山的描写是实、这一段对于济南人冬天心理的揣摩属虚,互为补充,充分说明了济南冬天暖晴的特点——目前这暖晴是城周围这些小山带来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写小山用了两个段落,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下面写雪(山上的雪)用了“实描”(实实际际,着眼于描写对象)的手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p><p class="ql-block">《济南的冬天》(老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大风,便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p><p class="ql-block">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p><p class="ql-block">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p><p class="ql-block">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p><p class="ql-block">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p><p class="ql-block">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p><p class="ql-block">原文为长篇散文《一些印象》中第五节,发表于《齐大月刊》欧一卷第六期(1931年4月出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舍(1899—1966),小说家、剧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旗人,北京人。出身寒苦,北京师范学校毕业,早年任小学校长。1924年赴英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先后任齐鲁大学、山东大学教授,其间创作有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微神》《断魂枪》等。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武汉和重庆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对内总理会务,对外代表“文协”,创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并对现代曲艺进行改良。1946年赴美讲学,四年后回国,主要从事话剧剧本创作,代表作有《龙须沟》《茶馆》,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曾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全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及北京文联主席。主要作品集有《老舍诗选》《老舍小说集外集》《老舍曲艺文选》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图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