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在《给青年小说家的信》中说,写小说就是说谎,但要让人相信。我国古代小说评点大家金圣叹和脂砚斋等,对小说的最高评价就是写的实有其事。他们的意思无非都是要把假的事说得跟真的一样。而那些第一流的大作家也确实做到了。《史记》里写鸿门宴的一段就是太史公司马迁虚构的,因为事发之时,他不在现场,他所能看到的历史资料也没有关于这个场景的具体记载,但他却写得跟真的一样,并且作为历史典籍流传下来。相反,我们有些写作者,明明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写出来却跟假的似的。二者的区别在于一个有真情,一个没有真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虚构的故事,无论是小说,还是《史记》里面的补充性场景描写,之所以真实感人,就在于融入了作者的真情实感。用专业术语说就是情感真实。事可以是假的,虚构的,甚至按照常识就可以知道根本不会有,但只要融入了真情实感,做到情感真实,读者看了就会被感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就是真的。相反,即便是一件真事,没有真情实感,只是把自认为可以拿来的元素写出来,那就是假的。并不是事件本身假,而是记录者写的事假,他把真事写成了假事。就文字书写角度而言,真假只取决于有没有真情实感。无论发生的事是真是假,我们在写的时候已经跟那件事本身是两回事了。实在发生的事是一个具体活动,我们写的事是书写者的个人记录。两者有本质区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要想写出来的事达到预期效果,按理说,无论所写的事是实有其事,还是作者完全编造的,都无关紧要,紧要的是是否有真情实感。有真情实感,加上一些技术上的编排,所写出来的事就可信,就能打动人,读者就喜欢,爱读,在此基础上,其他的目的才能进一步实现,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至于有些人会觉得,虚构的事难写,真事好写,进而否定虚构,崇尚真事。并且很多出名的作家也持此观点。其实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两者中哪一种更好写,而是真实发生的事,对有些人来说更容易激发他的真情实感,在真情实感的催动下,他写这件事会更流畅。这并不能说明带有真情实感写虚构的事,就是错误的。相反,这样的人,如果想写出更多更好的故事,就要训练自己逐渐走出写真事的舒适区,因为没有那么多感人的真事可写。他可以从真事中提炼出真情实感,然后用假事来表达,一言以蔽之就是用真情说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0xmW47sDvSLaLjyP1hODvg" target="_blank">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跟大师学语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