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br> 学习文言文,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实词,往往忽略掉了看似“无足轻重”的虚词,殊不知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分量一点都不轻,绝不是徒有“虚”名,小虚词也有大能量,下面就九上第三单元的三篇课文来为虚词正名。</h3></br><h3> 《岳阳楼记》——虚词是“润滑剂”,使文章自然丝滑</h3></br> <h3> 找出文中“然则”、“若夫”、“至若”、“嗟夫”这四个虚词。<br></br> “然则”:(承接上文“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意为“既然如此,那么……”。它像一个强大的转折引擎,将文章从叙事写景自然切换到核心的议论部分,逻辑严密,承上启下的力量极强。<br></br> “若夫”和“至若”:这是一对“双胞胎”虚词。“若夫”引出淫雨霏霏的悲凉之景,“至若”引出春和景明的喜悦之景。它们如同电影镜头切换器,清晰地标示出文章段落的划分,使两种对立的场景并行不悖,结构工整,气势磅礴。<br></br> “嗟夫”:一声深沉的感叹。它是情感的高潮触发器,在前文充分铺垫后,以此词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宏大命题和“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千古名句,让议论变得情感充沛,极具感染力。<br></br> 范仲淹用这些虚词,搭建了一个逻辑清晰、层层递进的议论框架,它们就像“润滑剂”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自然连接,让文章“文气贯通”,读来有一气呵成之感。</h3></br><h3>《醉翁亭记》——虚词是“调味剂”,使文章余味悠长</h3></br> <h3>“也”:通篇用了21个“也”字煞句,是本文最显著的标志。<br></br>如:<br></br></h3></br><h3>环滁皆山也。<br></br>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br></br>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br></br>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br></br>去掉上面句子的虚词<br></br>环滁皆山。<br></br>望蔚然深秀,琅琊。<br></br>四时景不同,乐无穷。<br></br>往来不绝,滁人游。<br></br> 我们就会发现,去掉虚词之后的句子读起来气息短促,变得生硬死板,加上“也”字就有了一种咏叹调式的节奏,读起来抑扬顿挫,文言的味道更浓了。同时加上虚词也能读出作者的情感,“环滁皆山”只是一种客观描述,而“环滁皆山也。”着一“也”字就能发现作者对滁州山水的喜爱之情,仿佛是欧阳修在微醺状态下,带着笑意向友人娓娓道来,既有判断语气(“……也”),更充满了悠然自得、自我陶醉的意味。<br></br> “而”:全文出现24次,用法灵活多样,“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表顺承,如流水般自然);“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递进,而且);“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一个表顺承,后一个表转折,却) 这个“而”字,完美表现了欧阳修那种复杂微妙、曲折回环的心绪。<br></br> 欧阳修通过高频使用“也”和“而”,不仅创造了独特的节奏感,更细腻地传达了自己复杂难言的内心世界,加入虚词这一“调味剂”让文言文的味道更浓郁了。</h3></br><h3>《湖心亭看雪》——虚词是“调色剂”,点染苍茫天地意境</h3></br> <h3> 先聚焦名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再把虚词“与”去掉“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比较一下效果,你品,你再品,你细品,你就会发现味道大不同。<br></br> 通常我们会说“天、云、山、水”,这只是四个不同的意象,他们之间是割裂的,但张岱连续用了两个“与”。这不是啰嗦,而是极具匠心的妙笔。<br></br> 语法上:连词叠用,打破了常规节奏,产生了一种迟缓、拖沓的朗读效果。<br></br> 意境上:这种迟缓感,正模拟了作者在茫茫雪夜中凝视、辨认天地万物的过程。每一个“与”字,都像一次目光的移动和思维的停顿,仿佛天地间的界限都被大雪抹去,万物混沌,连成一片苍茫无垠的整体。它描绘的不仅是一幅画,更是一种天地唯我的孤寂感。<br></br> 一个简单的连词,通过非常规的使用,便成就了一个千古名句,这就是虚词塑造意境的巨大力量。<br></br> 当然,虚词的其它用法也很多,一个语气词就可以传递出丰富的爱恨情仇,如“啊”字不同的音调就能表达惊喜、吃惊、愤怒、无奈等情绪;一个无意义的助词也可以让你从步履匆匆到舒缓从容。<br></br> 虚词虽“虚”,却绝非可有可无。它们是文章的筋脉、节奏的鼓点、情感的波纹,是文章的“润滑剂”、“调味剂”、“调色剂”,读古文,既要关注实词的坚实形象,也要倾听虚词的浅吟低唱,方能真正走入文本的深处。<br></br></h3></br>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rQp3dmTRJxcBapyZRn81cg" target="_blank">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刘永丽的半亩方塘》,著作权归作者所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