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读老舍《济南的冬天》(1)

何太贵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开篇第一段用了三个对比,通过对比,强调了济南的冬天没有风声、温晴之特点。这语气里已饱含赞美,表现了老舍对于济南冬天的喜爱。他确实是喜欢济南的冬天,以及冬天的济南的。开篇的对比是如何运用及表现的呢?按老舍的表达,却不是先出主角,而是先出用来比对的那事物。如果按我的(也许是常规的——如此说来,老舍的表达就不是常规的,而是叛逆的、逸出常轨的,对于文艺表现这是好的、值得提倡的。文似看山不喜平,文艺就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我就是我,是这天地间独一无二的为什么要去向他人“致敬”、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的跑马场呢?所谓的大人物“胡竹峰”实在是伤我的心啊,看来他那些所谓的“洒脱、超逸”都是做出来的。可惜啊,这么个前途无量的青年才俊,脱不了名利的窠臼,一失足成千古恨呢——尤其是他在那么个高位,看来有段时间得灰溜溜地夹着尾巴做人了。其实,他那么有才,只要勇于承认错误,静下心来,再好好地拿出几部真正有分量的作品,一定能东山再起。这个胡,我拭目以看他今后的发展——唉,读老舍的文,却岔出那么远。不过,借此说明老舍时代较少抄袭,那个时代的人即使没有当下时代的人写得好,可是他们的脊椎骨是直的、硬的)说法,应该是:济南的冬天没有风声,不像北平;北平的冬天如果不刮大风那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永远温晴,不像伦敦……云云。可是这样的表达与老舍的表达比起来,如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舍的这种表达是唯一,我们不可模仿,他结合自己的独特经历,信手拈来,恰到好处,运用对比,把自己的主角徐徐推到幕前。老舍的语言平凡、通俗,温婉,不疾不徐,不紧不慢;反复品味,反复咀嚼,如坐春风,如沐雨露,如品清茶,淡而有味,温厚隽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段中,在掌握大意及明白对比手法运用的基础上,我觉得可以拈出两个细节让学生揣摩。一是第一句中,前面说的是“不刮大风”而后面却说“没有风声”,二是最后一句“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尤其是这个“真”字。第一个点中,由“风”到“风声”,你试设想,不仅没有大风连小风都没有,不仅连小风没有连风声都听不到——也许有小风微风轻风,可是还没有形成风声。这是怎样温柔和煦的风啊?别说北方呜号呼嘘的大风(我小时候在林斤澜一篇写北方春天的文中读到过那种风),就在西南边陲的南高原,冬天也是有风的;从北边越过凉风台山、翻过钻沟垭口,呜呜哗哗着直扑这个山间坝子,日里夜里鬼哭狼嚎一般,莫名地引人乡愁。可是,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我不知道现在的济南是不是仍如老舍描写或他待的那几年(1930、1931年)一个样?也许,我去济南,它已变了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个点是段末这个“真”字,有文章专门论该文中这个“真”字。你试揣摩,首先这是口语,口语比书面更本真更直接,它真真表达了作家对济南冬天温晴的由衷赞美。后文中还有好几个地方用到了这个“真”字,可让学生找出来一并揣摩——当然,得在学生通读全文大略理解的基础上完成这个任务。现在急功近利的教育,一来就让学生归纳,一叶障目以偏概全熟记答题模式纯粹为了应付考试,距离老舍写作本文以及专家编辑教材的初衷相去甚远。我觉得我们学习的不仅止是字词句段篇章,更有那份对于“我所居留”的热爱。如果我去了济南,也许我也会拿南高原与它作对比,但我爱南高原仍然甚于济南(也许住上一段时间后我会爱上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有,有些资料中让学生对比该文的题目《济南的冬天》与文末最后一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区别两句之差异,问标题是“济南的冬天”可结尾为什么换成了“冬天的济南”?我觉得在开篇第一段中就埋了伏笔。你看,首段结尾他是这么写的:“济南真得算个宝地”——济南。关于这一点,今天第N次重读该文,我忽然有了自己的看法(后面会说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p><p class="ql-block">《济南的冬天》(老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大风,便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p><p class="ql-block">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p><p class="ql-block">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p><p class="ql-block">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p><p class="ql-block">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p><p class="ql-block">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文为长篇散文《一些印象》中第五节,发表于《齐大月刊》欧一卷第六期(1931年4月出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图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