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何为教育的目的?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却蕴含着丰富的意蕴。在读完《教育的目的》一书后我有了新的思考,书中提到“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成长之路”这句话让我醍醐灌顶,它道出了教育的本质——以“人”为本,以激发学生的活力为目标。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去不断的挖掘学生各方面的潜力从而激发他们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 这一观点有力的抨击了当下的“灌输式的教育”。教育的真正目的应该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传在怀特海看来,“最有价值的智力发展是自我发展”。授知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意味着教育并非简单地往学生的头脑中地填充零碎、僵化的知识,而是要激发其内在的好奇心、思考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的内驱力,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建构并运用知识。这种自我发展的能力,远比掌握某些具体的知识片段更为重要和持久。</p><p class="ql-block"> 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更要注重他们的全面发展,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改变单一的讲授式的课堂,设计更多开放性的问题,鼓励他们进行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促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发展核心素养。</p><p class="ql-block"> 此外怀特海深刻指出“在教育中如果排除差异化,那就是在毁灭生活”。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拥有不同的个性、兴趣、天赋和学习节奏。<span style="font-size:18px;">“教育就是玩泥巴的孩子也值得鼓掌”,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span>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教育的前提。</p><p class="ql-block"> 在当下教育中统一化的教学和“一刀切”的标准,不仅难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甚至可能会压抑天性孩子的天性、毁灭学生多姿多彩的生活。这启发我们教育者应具备发现差异的“慧眼”,在教学中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评价标准,努力挖掘每个孩子的闪光点,注重个体差异,并尊重他们的‘与众不同’,注重因材施教。</p><p class="ql-block"> 阅读《教育的目的》,是一次回归教育本真的思想之旅。怀特海提醒我们,教育终究是对人的思想的事业,其核心在于点亮心智,唤醒灵魂,引导每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走向自主、丰盈的自我发展之路。</p><p class="ql-block"> 教育的最高境界,或许是怀特海所描绘的那样——“工作就是娱乐,娱乐就是生活”,让学习成为一种愉悦的生活方式,让教育过程本身充满发现的惊喜与成长的活力。这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育相关者——从政策制定者、教师到家长——都能尊重规律、尊重差异、怀抱远见,共同努力,使教育真正成为一场滋养生命、创造未来的伟大实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