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精选】第16周(8月11日至8月17日)每日书随笔精选

水墨丹青

<p class="ql-block">蝉鸣阵阵,每日书如同老友的絮语,在这个暑假,暂时卸下讲台上的粉笔灰,用文字记录学习的痕迹。初中数学教育恰似一座精巧的悬索桥,一端系着严谨的数学本质,一端连着蓬勃的素养教学。在空调房里阅读书籍带给我们的智慧,在生活中的家访、学习、与孩子的平常对话中有所感悟,在星光下琢磨新课标的深意,突然惊觉,教师的学习从来不是孤独的苦修,而是为教室里那些亮晶晶的眼睛储备更多的光。</p> 读书有感 <p class="ql-block">1.教育是一场温柔的等待</p><p class="ql-block">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p> <p class="ql-block">解婷婷老师的《教育是一场温柔的等待》以诗意的笔触诠释了教育的真谛。文章通过三个维度——生命感知、未来共情、时间智慧,层层递进地展现了教育中"等待"的深刻意义。作者巧妙融合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案例与中国教育现实,用"花期""温暖之网"等意象,将抽象的教育理念具象化。文中对标准化教育的反思与对个性化成长的呼唤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作者作为数学教师难得的人文关怀。结尾的祝愿升华主题,使全文在理性思考之余更添感染力,堪称一篇兼具思想深度与文学美感的教师手记。</p> <p class="ql-block">2.让数学在课堂里“活”起来</p><p class="ql-block"> ——读《活在课堂里》有感</p> <p class="ql-block">向玫瑰老师的《让数学在课堂里"活"起来》以生动的教学实践诠释了数学教育的生命力。文章通过"意外提问""动手实践""思维碰撞"三个鲜活案例,展现了如何打破传统数学课堂的封闭性。作者巧妙将篮球积分、吸管模型、气温曲线等生活元素融入教学,使抽象的数学原理变得可触可感。文中"眼里的光比任何解题步骤都动人"等细节描写,生动呈现了知识内化的美妙瞬间。全文语言质朴却充满教育智慧,既体现了数学教师的教学创新,更彰显了"让知识扎根生活"的教育哲学,是一篇富有启发性的教学反思。</p> 育人育心 <p class="ql-block">3.毕业了也放心不下的一次家访</p> <p class="ql-block">余贵清老师的《毕业了也放心不下的一次家访》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动人的教育图景。文章通过"吱呀作响的木门""发白的衣物"等富有质感的细节描写,将贫困学生的生存境况具象化。作者巧妙运用"风中的烛光""星火闪动"等意象,既呈现了学生的脆弱与坚韧,又隐喻了教育的希望之光。文中教师"脚步沉重"的心理刻画与"凿开命运壁障"的教育宣言形成强烈张力,展现了教育者的人文关怀。全文在平实的叙事中蕴含着深沉的教育哲思,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教育手记。</p> <p class="ql-block">4.班主任工作永远在路上</p> <p class="ql-block">付银国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永远在路上》以质朴的语言道出了班主任工作的真谛。文章从"和谐氛围""身教示范""团队协作""家校共育"四个维度,系统阐述了班级管理的智慧。作者将班级比作"大家庭",将班主任定位为"家长",生动诠释了教育者的多重角色。文中"正人先正己""心往一处想"等朴实表达,既体现了传统教育理念,又融入了现代协作意识。结尾"工作永远在路上"的感悟,既展现了教育工作者的谦逊态度,又暗含了持续精进的专业追求。全文结构清晰,论述平实却饱含教育热忱,是一篇富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班主任工作心得。</p> 生活感悟 <p class="ql-block">5.左手教案,右手童话:家校角色切换中的育己之道</p> <p class="ql-block">向玫沄老师的文章以独特的双重视角展现了教育者与母亲身份的交织与碰撞。文章通过"身份切换仪式"对话桌"等生动场景,揭示了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困境与突破。作者以"教案切块""吃颗糖"等生活细节,将教育焦虑与亲子温情巧妙融合,展现了教育者作为普通家长的脆弱与真实。文中"双向奔赴""静待花开"等隐喻,既体现了专业教育理念,又饱含母性智慧。全文在自我剖白中完成对教育本质的思考:最好的教育是成年人与孩子在时光中的共同成长,是一篇兼具专业深度与情感温度的教育叙事。</p> <p class="ql-block">6.别样的坚守与成长</p> <p class="ql-block">饶茂发老师的《别样的坚守与成长》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暑期值班这一特殊教育场景。文章通过"走廊回响""金色纱衣"等富有诗意的意象,将空寂校园转化为教育者的精神道场。作者巧妙地将日常巡查工作升华为教育观察:从墙上的学生作品读到教育痕迹,从草木生长悟出生命韧性。文中对图书馆阅读时光的珍视,展现了教育者持续精进的职业自觉。结尾将值班比作"一场修行",既道出了教育工作的本质,又彰显了教师的人文情怀,是一篇充满教育哲思的工作手记。</p> <p class="ql-block">7.和豪儿谈“慢驴效应”</p> <p class="ql-block">龙大山老师的文章以家庭教育片段折射出深刻的教育智慧。文章通过"推门惊醒""无神眼神"等细节,生动刻画了青春期孩子的学习状态。作者巧妙运用"慢驴快驴"的寓言故事,将竞争法则转化为教育隐喻,既避免了直接说教,又传递了自律的重要性。文中父亲从愤怒到克制的情绪转变,展现了现代家庭教育的理性姿态。结尾"但愿他是真的'知道了'"的感叹,既流露出教育者的期待,又暗含对教育实效的反思,是一篇兼具教育策略与亲子温情的短篇佳作。</p> 学习思考 <p class="ql-block">8.再谈费曼学习法</p> <p class="ql-block">谭萍老师的《再谈费曼学习法》以实证案例展现了教学改革的巨大潜力。文章通过苏州盛湖学校的转型历程,生动诠释了"输出倒逼输入"的教育理念。作者以"20-50-30"法则为核心,清晰呈现了费曼学习法的操作框架,从"敢开口"到"讲得深"的阶梯式培养路径尤其具有借鉴价值。文中用录取率数据(80人到220人)与知识点准确率(43%到89%)的对比,有力证明了教学创新的实效性。全文既有宏观教育视野,又具微观操作方法,为教育资源薄弱地区学校提供了可复制的改革样本,是一篇兼具学术性与实践指导意义的教育案例分析。</p> <p class="ql-block">9.什么是老师必须讲的?</p> <p class="ql-block">徐海清老师的文章以精准的教学洞察力,系统阐述了初中数学教学的核心要点。文章从"概念溯源""逻辑拆解""知识串联""易错辨析""应用示范"五个维度,构建了数学教学的立体框架。作者运用"来龙去脉""分步拆解"等教学隐喻,将抽象的数学教学原则具象化,如通过"向东走3米"阐释绝对值概念,生动展现了概念教学的情境化策略。文中强调的"暴露思考过程""主动勾连知识"等观点,既体现了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又扎根于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全文逻辑严密、案例翔实,既有理论高度又具实操价值,是一篇展现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深度教学反思。</p> <p class="ql-block">这些随笔里藏着老师们在函数图像里重新发现的诗意,在几何证明中邂逅的哲思,更有将生活现象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惊喜。新学期将至,这些文字终将化作黑板上的星火,期待与少年们好奇的目光相遇,在数与形的交响中,共同谱写属于我们这个教室的数学诗篇。</p> <p class="ql-block">‍编辑:田施斌 汪丹 龙大山 王倩</p><p class="ql-block">‍审核:付银国 谭萍</p><p class="ql-block">‍签发:向玫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