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台上演员一声吼,台下万人齐声和,秦腔热浪席卷京城,这是中国戏曲史上罕见的观演互动奇观。北京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内,粗犷豪放的秦腔唱腔穿透夜空,激荡人心。台上,安万虽脸部有先天缺陷,却全情投入,声声呐喊饱含深情;台下,上万观众齐声应和,声浪如山呼海啸。凛冽寒风挡不住戏迷的热情,许多人眼中噙着泪水,跟随舞台旋律高声合唱《潼关》唱段。这支来自甘肃白银的民营剧团,带着大西北的尘土气息,在京城舞台掀起了一场传统戏曲的热浪。场场爆满的演出盛况、线上线下超200万人次的观演规模,让文化界惊呼:“安万现象”已从西北蔓延至全国。</p> <p class="ql-block">安万秦腔剧团的进京之路,是一条从大西北县城的民间舞台走向国家艺术殿堂的非凡旅程。这个扎根于甘肃白银会宁县的民营剧团,2024年底在西安义演时,首次创下万人齐吼秦腔的震撼场面。凛冽寒风中,上万人与台上演员同声高唱,声浪如潮,成为秦腔史上罕见的一幕。正是这场演出,让“安万”这个名字传遍大江南北。安万本人的经历更添传奇色彩。秦腔作为舞台艺术,对演员的先天条件要求严苛,而安万脸部先天不足,曾被视为舞台生涯的“致命伤”。但他以夸父逐日般的执着,跨越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天堑险阻,将生命与秦腔融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安万剧团进京演出期间,剧院内外人潮涌动。来自陕西、甘肃、宁夏甚至新疆的戏迷专程赴京,只为亲耳聆听久违的乡音。一位甘肃籍老人激动地说:“天不亮就穿上衣服坐着等,看家乡戏解馋!”台上台下哭声一片成为演出常态。安万的演唱触及了观众心灵的泪点,他吼出了普通人渴望向上的力量,那股逆天改命的倔强精神。一位老戏迷感慨:“安万的秦腔才是老百姓心中真正的秦腔。”演出结束后的场景更令人动容——观众掌声雷动,久久不愿离场。这种场面,与定西铁堂演艺公司在西安上演甘派秦腔《潞安州》时的盛况如出一辙。不同的是,这次发生在中国的文化中心北京,其象征意义深远。民间艺术的魅力征服了最主流的舞台。</p> <p class="ql-block">在国有院团依赖财政拨款之时,安万剧团作为民营团体走出了一条自主生存之路。目前全国超过10000个戏曲演出团体中,民营团体占比超过85%。安万剧团的成功为这些民间团体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戏是演给老百姓看的”这一信念深植剧团心中。他们不追逐奖项,不搞浮夸创新,而是扎根民间,了解观众真实需求。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老百姓才是秦腔的衣食父母。剧团还巧妙运用新媒体拓展影响力。安万自2016年在快手平台传播秦腔文化,吸引了近190万粉丝。剧团的一次8天演出,累计直播与短视频观看量超1.4亿次。直播带货等商业变现方式,有效缓解了长期困扰民营剧团的生存问题。如今,剧团解决了超过150名成员的就业。</p> <p class="ql-block">“安万现象”引发文化界深刻反思。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陈涌泉指出,当下一些专业院团新剧目创作存在误区:剧目数量多但能传唱开的少,乐队编制大但唱段流传不开,演员学历高但表演失去本色。安万剧团证明:老百姓愿意跟着唱的,才是好唱腔;能够跟着唱的,才是好艺术。这种自发性的大合唱,是对好戏好腔发自内心的喝彩,也是对戏曲创作中某些问题的鲜明表态。秦腔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其保护传承需要新思路。目前,97.4%的国家级非遗传统戏剧类项目已亮相短视频平台。快手等平台启动的“老铁梨园”计划,将通过流量扶持、内容指导、现金补贴等方式,助力传统戏曲文化传承焕新。“安万现象”的核心启示是:戏曲创作必须尊重大众审美。唱腔是剧种的灵魂,蕴藏着一方百姓共同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密码。无论天涯海角,熟悉的旋律响起,就能慰藉游子的心灵。</p> <p class="ql-block">安万剧团在北京掀起的秦腔热浪并非偶然现象。今年5月,该剧团在宁夏人民会堂连续演出7天13场经典剧目,吸引了来自宁夏、甘肃、陕西、新疆等地戏迷近2万人次。演出采用“流量+品质”双驱动模式,实现内容与群众期待的高度契合。立体化宣传策略功不可没——线上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经典唱段,线下在戏迷集中的公园、集市张贴海报,多维激发公众参与热情。2025年,安万剧团已签约预定的演出超过300场。这个数字背后,是市场对真正民间艺术的渴求,也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p> <p class="ql-block">文化部门一位工作人员站在沸腾的剧场最后排,看着眼前山呼海啸般的合唱场面感叹:“这才是戏曲该有的样子。”在宁夏演出时,一位89岁老人天不亮就穿上衣服坐着等待安万的演出,只为“看家乡戏解馋”。安万剧团离开北京前夕,签约2025年演出已超过300场。他们的故事证明,当艺术真正回归人民,那些回荡在广场上的传统唱腔,终将在新时代的文化殿堂找到回响。剧场外,秦腔的声浪穿透京城夜空,仿佛在宣告民间艺术永不落幕的生命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