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云路古道雨中行

亮哥

<p class="ql-block">  8月12日,刚好是水寨乡的赶集日,家庭群里早早就作了安排,兄弟姐妹再次相约,到水寨乡走水石坎梯云路古道,逛平坡铺古村落,游霁虹桥。这次外甥正好从深圳回家,带上他儿子柚子和干妈,一同参加了这次行走古道的家庭聚会。</p> <p class="ql-block">  水寨曾被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称为“入滇第一胜”,如今仍保留着水寨铺古驿的历史风貌。从四川出发的南方丝绸古道,经博南古道与永昌古道相接于澜沧江上的霁虹桥,翻越罗岷山到永昌府,水石坎梯云路是刚进入保山保存较完好的一段古驿道。12日,下了一夜的小雨,早上我查看天气预报,隆阳区境内全天有雨,便在家庭群里征求是否按原计划活动的意见,最后决定,风雨无阻。9点20分,我们分乘4辆车到了水寨乡,带上雨具,开始了冒雨走梯云路的行程。沿公路前行约2公里,就到了梯云路的上端,水石坎头道桥横垮水寨河窄谷上,这是一座整条古道上保留下来的不多的石拱桥之一,桥面踏痕累累,可见当时的人马来往频繁,该桥修建于清康熙年间,同时修建的二道桥与三道桥已被水毁,现为新建。</p> <p class="ql-block">  跨过头道桥,我们开始下山,至后要原路上山返回。古道所在的水石坎,地处罗岷山腹地的陡坡深谷,水寨河穿流其间,两边陡崖如削,怪石嶙峋,地形险恶。相传唐南诏国时期,曾有印度高僧罗岷大师在此舞石镇妖,护佑行人,故称“罗岷山”,现保存有李根源的罗岷山题名石刻遗迹。古道路径多以人工在悬崖间开凿而成,路面多用自然石块铺筑,道路成之字形弯弯绕绕,形如登天云梯,故有“梯云路”之称,可见当年筑路之难,一曲《博南谣》,就是筑路之艰苦的真实写照。站在梯顶,如临深渊,低矮的博南山与澜沧江掩映在云海中。顺山谷而下的水寨河,黄色的河水奔腾咆哮,雨水洒落在树叶和雨伞上,已听不见嘀嗒声响,早已被轰鸣的河水掩盖。陡峭的道路,光滑的石板,散落的滚石,湿滑的路面,每迈一步都须十分小心,快到山脚,雨更大了,浑浊的雨水顺着山路流淌,4公里的下山路,却走了近两个小时。</p> <p class="ql-block">  返回途中,雨变小了,放眼望去,雨水使山景更具层次感,植被和岩石在湿润的环境中更显生机,雨水中的古道既是自然的洗礼,也是时间隧道的彰显,深深的马蹄印早已被雨水灌满,每一级湿滑的石阶都承载着马帮的踏印,每一缕山雾都藏着往昔商旅的呼吸。抬头仰望,巍峨的罗岷山耸入云端,拾级而上的古道犹如登天云梯,每攀登一步都付出了坚持与勇气。雨中登梯云路,雨水与汗水交织,每一步都踏出了云雾的涟漪,雨伞的嘀嗒声与心跳声、喘气声交织成独特的韵律,还真有李白描写的“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  座落在罗岷山下台地上的平坡铺,是古道进入保山地界的第一个歇脚站,也是永昌古道上的第一个驿铺。早在汉代以前古道开通时,就有人搭棚设站,供行人歇脚休息。到汉代两次扩修古道后,设置官营驿站,专司澜沧江兰津古渡的通行管理之责。明代铁索霁虹桥建成后,扩建了驿站,增加了街道店铺和军户马夫,建成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邮驿站点。我们冒雨进入平坡铺古街道,村口两端各设券洞街门,寨内居民沿路建房,夹路成街,如今仍保留着古街道原貌,行人很少,街内石板路上马蹄印成串,一块石板上俱然有5个深深的蹄印,具说清末民初古道最为繁盛,街内经常人喊马叫,一片喧嚣热闹的景像。</p> <p class="ql-block">  兰津古渡霁虹桥及摩崖石刻,为古道上著名的古代铁索吊桥和文化胜迹。早在汉武帝“开西南夷”之时,在此开山筑路,在澜沧江上开设渡口,作为设置嶲唐、不韦二县的主要通道,史称“兰津渡”。永昌郡设立后,多次对古道进行了改建拓宽,在江上“支木以渡军”,搭建木桥,雨后天晴,如彩虹飞跨,故命为“霁虹桥”。到明代,建成铁索吊桥,仍名霁虹桥,是古道上出现最早、规模最大的铁索吊桥,人称“西南第一桥”。古桥建成数百年间,曾得到众多过往大家名流的高度关注和赞赏,在西岸壁立陡峭的悬崖上留下了40余幅珍贵的石刻题记,且内容丰富,风格迥异,十分珍贵。澜沧江小湾电站建成后,原霁虹桥和摩崖石刻都被淹没,现见霁虹桥为新建,摩崖石刻为复制。8月份的澜沧江江水湍急,铁路桥、油气管道、公路桥,三桥并行横跨江两岸,气势宏伟,风景别样。</p> <p class="ql-block">  雨洒青山径,雾绕罗岷峰。这次雨雾交织的千年古道之旅,雨水与汗水交织,冲刷出澄明的心境,山风拂面更显坚韧的本色,别人笑我雨中狼狈,我笑他人不懂云雾仙境的VIP体验。中午3点返回到水寨街,坐在开业不久的牛肉餐馆,一锅水寨牛肉火锅、一盘小炒和一盘鲜切牛肉,美味的肉食,消除了旅徒的疲痨,留下的是美景的回忆和亲情的凝聚,期待下次户外再相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