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古论今

太阳雨

<p class="ql-block"> 驿站与客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驿站和客栈是中国古代交通与住宿体系中两种至关重要的设施,它们虽都是提供住宿和饮食的场所,但性质、功能和服务对象截然不同,两者共同支撑起中国数千年里有关政治、商业、旅行的交通网络。</p><p class="ql-block"> 一、 驿站是古代官方的交通与通信命脉。</p><p class="ql-block"> 商周时期的道路系统和供传递消息、官员往来的简易设施叫“传”、“遽”。</p><p class="ql-block"> 秦朝推行“车同轨、书同文”,建立全国驰道网络,并配套设置了“邮亭”、“传舍”,是驿站制度的重要奠基。规定“十里一亭,五里一邮”。</p><p class="ql-block"> 汉代继承并完善,驿站称为“驿置”或“传舍”。形成严密网络,负责传递官方文书,有步递、马递之分,接待过往官员及使节,提供食宿车马,称为“传食”、“传马”。管理制度严格,有“驿丞”等职官负责管理。里程标准化,如“三十里一置”。三十里正好是半天行走的路程。民歌里的“三十里铺”应该就是这个意思,“三十里的名沙四十里的水”。</p><p class="ql-block"> 隋唐时期,驿站制度达到巅峰。全国驿站数量庞大,唐朝鼎盛时达1600余所,管理高度系统化,隶属于中央兵部或地方。提供马匹、船只、驴骡、车辆,并有驿夫服务。形成“驿道”网络。</p><p class="ql-block"> 此时的驿站除通信、接待官员外,也承担部分物资运输,如运送贡品,情报传递,如军情急递,出现“飞驿”、“金牌急脚递”等高速传递方式。唐朝的“驿券”是官员使用驿站的身份和费用凭证。</p><p class="ql-block"> 宋朝驿站也称“递铺”,更加细化和专业化,如分设“急脚递”、“马递”、“步递”。</p><p class="ql-block"> 元代疆域辽阔,驿站规模空前,横跨欧亚,是帝国统治的重要支柱,管理更加制度化,有《驿站条例》。</p><p class="ql-block"> 明朝改称“驿”、开始按功能分设为“递运所”,专管物资运输、“急递铺”,专管公文传递。初期管理严格,但中后期吏治腐败,徇私滥用、克扣经费严重,成为财政负担和民间苛政。</p><p class="ql-block"> 清朝基本沿袭明制,统称“驿站”。弊端有增无减,成为社会问题。近代邮政和电报、铁路的兴起,从根本上动摇了驿站存在的必要性。</p><p class="ql-block"> 1913年1月,北洋政府正式下令裁撤全国驿站,延续两千余年的驿站制度宣告结束。</p><p class="ql-block"> 驿站核心特点是官方性质:*国家建立、管理、拨款,是国家机器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主要服务于执行公务的官吏、信使、军队人员及持有官方凭证者人员,如外国使节。</p><p class="ql-block"> 核心功能是传递官方文书,接待公务人员、提供交通换乘的马匹、车辆、船只。</p><p class="ql-block"> 不以盈利为目的,经费来源于国家财政或地方摊派。</p><p class="ql-block"> 设置网络化、标准化,依官道设立,有固定里程间隔,如30里或60里,配备定额人员和物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客栈是民间的商业性食宿场所</p><p class="ql-block"> 先秦-秦汉时期,随着商品交换和商人、游士、普通旅人的民间旅行,早期出现称为“逆旅”(逆,迎接;旅,旅客)的客舍、客馆。古人有诗“客舍青青柳色新”。</p><p class="ql-block"> 战国时期已较常见,主要位于交通要道、城邑附近。提供基本的住宿、饮食、马厩。《史记》中记载,商鞅因未带凭证被“客舍”拒之门外。</p><p class="ql-block"> 魏晋南北朝-隋唐,民间对客栈的需求增长,社会动荡导致人口流动增加,商业活动也日渐繁荣,佛教兴盛,僧侣、香客往来不绝,推动了客栈业发展。</p><p class="ql-block"> 除了城郊路边的普通客舍,城市内出现“邸店”,兼具仓储、住宿、贸易中介功能,主要服务于商人。寺庙有时也提供“寮舍”给香客。</p><p class="ql-block"> 宋元-明清,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客栈行业空前繁荣。城市中遍布各类旅店,分不同档次。出现专门的“招商店”,吸引商人。服务更完善,成了休闲娱乐之所在,“犹抱琵琶半遮面”,“大珠小珠落玉盘”。</p><p class="ql-block"> 明清的客栈业更加成熟和普及。名称繁多:旅店、客店、客栈、车店、骡马店、骆驼店、伙店等。</p><p class="ql-block"> 有些地域还出现大型的“会馆”,由同乡商人集资兴建,供同乡住宿、存货、议事,兼具客栈功能,如北京湖广会馆、山陕会馆。</p><p class="ql-block"> 较好的客栈提供单间、餐饮、代雇车马、寄存物品甚至安保服务。形成了一些著名的老字号旅店。</p><p class="ql-block"> 客栈与驿站并存,民间旅人无法使用官方驿站,主要依赖这些遍布城乡的商业客栈。</p><p class="ql-block"> 客栈核心特点,私人开设经营,以营利为目的。</p><p class="ql-block"> 主要服务于付费的旅客,主要是商人、文人、普通百姓、僧侣等民间人士。</p><p class="ql-block"> 核心功能是提供有偿的住宿、餐饮服务,常兼营马厩、仓储,尤其对商人。</p><p class="ql-block"> 客栈多样化经营,规模、档次、服务内容差异很大,从简陋的通铺到相对舒适的客房皆有。分布广泛,不仅沿交通要道,更深入城镇内部、市场附近。</p><p class="ql-block"> 驿站和客栈长期并存互补。驿站网络保障了官方信息流和人员流动的骨架;客栈则填补了民间旅行的巨大需求空白,是商业和社会活力的体现。后期驿站腐败衰落时,民间客栈甚至部分承担起原本驿站的一些非核心功能,如接待部分低级官吏。</p><p class="ql-block"> 驿站是中国古代国家信息传递、官员接待和交通中转的官方基础设施,是国家统治力的延伸,其兴衰与国家政治经济状况紧密相连。它代表的是“公文与官差之路”。</p><p class="ql-block"> 客栈是中国古代满足民间旅行者,尤其是商人食宿需求的商业性场所,是商品经济和人口流动的产物。它代表的是“商旅与百姓之路”。</p><p class="ql-block"> 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庞大而复杂的旅行支持系统,深刻影响了社会、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驿站制度的消亡标志着古代官方通信体系的终结,而客栈则逐渐演变为现代的酒店旅馆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