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本期四篇文章共同构成了新课标背景下教师专业实践与精神探索的生动图景。汪文昌老师的文章聚焦课堂,以“点燃学生数学兴趣之火”为核心,提供了丰富、具体、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如购物打折讲方程、建筑结构析几何、动手测量等),将抽象数学概念生动落地,体现了新课标“做中学”的理念与应用价值引导。向义道老师则从命题角度切入,深刻反思了自身从“知识点覆盖者”到“素养引导者”的角色转变,强调命题应连接课本与社会,考察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思维思考、语言表达世界”的能力,彰显了评价改革的育人导向。葛玲老师的教材分析立足实用,清晰呈现八年级《三角形》章节的结构体系与课时分配变化,为新旧教材对比和教学进度规划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参考,展现了教师解读教材、服务课堂的务实精神。最后一篇翟玉持老师将《活着》的生命哲学融入教师职业修行,深刻剖析知识迭代、家校矛盾、行政压力等多重困境,并提出了“韧性生长”、“慈悲观照”、“设立心灵静室”、“采集生活微光”等富有智慧的精神应对策略,是对教师职业困境一次充满力量与诗意的升华。这四篇文章,从课堂教学、评价创新、教材研读到精神修行,维度互补,共同勾勒出新时代教师在新课标浪潮中立足实践、探索求变、守护初心的多元探索路径,极具启发性与共鸣价值。</p> 再读初中数学新课标有感:点燃学生数学兴趣之火 <p class="ql-block">作者:汪文昌</p><p class="ql-block">单位:恩施市红土乡石灰窑初级中学</p><p class="ql-block">工作室:向玫瑰初中数学硒都名师工作室</p><p class="ql-block">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如何让学生真正爱上数学,在数学的世界里找到乐趣与价值。为了进一步探寻培养学生对初中数学兴趣的方法,我再次研读了初中数学新课标,收获颇丰。</p><p class="ql-block">初中数学,绝非仅仅是课本上的公式和习题,它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是培养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途径。从日常生活中的购物算账,到高科技领域的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数学无处不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p><p class="ql-block">在代数教学方面,我们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比如在讲解方程时,以购物打折、水电费计算等生活场景为例,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代数的实用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利用多媒体工具,将抽象的代数概念转化为直观的动画或图表,像讲解函数图象时,通过动态演示函数的变化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增强他们对代数学习的热情。</p><p class="ql-block">几何教学同样可以趣味十足。带领学生用几何知识去分析生活中的建筑结构,理解几何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校园内物体的长度、角度,绘制简单的几何图形,增强他们对几何图形的感性认识。还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几何谜题,如七巧板拼图、几何图形的分割与组合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p><p class="ql-block">数与形的结合,更是数学的魅力所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就是一个强大的工具,它将代数中的数与几何中的图形完美融合。在教学中,通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绘制函数图象,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数与形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学的简洁美和和谐美。引导学生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解决实际问题,如确定地理位置、分析运动轨迹等,让他们感受到数与形结合的强大力量。 </p><p class="ql-block">再读初中数学新课标,让我更加明确了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方向和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把这些理念融入课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数学的魅力,爱上数学这门学科。</p> 品读人:田施斌 <p class="ql-block">汪老师的这篇关于初中数学教学反思的文章展现了教育工作者对学科本质的深刻理解与教学创新的热忱追求。文章以新课标为理论支撑,从代数、几何、数形结合三个维度系统阐述了兴趣培养策略。理念先进,定位精准,文章开篇即跳出传统知识本位的窠臼,将数学定位为"科学大门的钥匙",凸显其思维培养价值。策略系统,实操性强,教学建议呈现鲜明的情境化特征:代数联系水电费计算,几何结合建筑测量,数形对应通过坐标系可视化,既符合初中生认知特点,又暗合"做中学”的理念</p> 聊聊八上新教材 (2) <p class="ql-block">作者:葛玲</p><p class="ql-block">单位:龙凤镇民族初级中学</p><p class="ql-block">工作室:向玫瑰初中数学硒都名师工作室</p><p class="ql-block">2.结构体系及其变化</p><p class="ql-block">第13章 三角形(8)</p><p class="ql-block">13.1 三角形的概念(1)</p><p class="ql-block">13.2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2)</p><p class="ql-block">13.2.1 三角形的边(1)</p><p class="ql-block">13.2.2 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1)</p><p class="ql-block">13.3 三角形的内角与外角(3)</p><p class="ql-block">13.3.1 三角形的内角(2)</p><p class="ql-block">13.3.2 三角形的外角(1)</p><p class="ql-block">阅读与思考 为什么要证明数学活动(1)</p><p class="ql-block">活动1 搭等边三角形</p><p class="ql-block">活动2 多边形的三角剖分小结(1)</p><p class="ql-block">以下是个人解读。括号内的数字是课时。完成三角形全部章节的授课内容需要8个课时,具体来说就是三角形的概念1课时,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2课时,三角形的内角与外角3课时,数学活动1课时,小结1课时。</p><p class="ql-block"> 和旧版教材做个对比,课时总数没有变化,但是内容变化挺大的。小结(1)值得关注的是以下几点:1. “三角形的概念”从“三角形的边”中独立出来了,多了一道例题;2. “三角形的稳定性”不再独立为一个小节,变成了“三角形的边”部分的一个探究,只有简单几句话;3.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消失了,翻了两遍新教材也没有找到,这个内容未来还会出现吗?如果出现,又会出现在哪里呢?4. “数学活动”:“搭等边三角形”和“多边形的三角剖分”设计了一个课时,说明是一定要上的。而旧版教材的“数学活动”没有安排课时,大家基本不上。上“多边形的三角剖分”的时候可以归纳总结出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难道教材的设计意图就是这样的? </p><p class="ql-block"> 新教材在《第十三章 三角形》的后面安排了【综合与实践】:确定匀质薄板的重心位置,并且设计了三个课时。很难上看看标题就知道了:活动一 确定简单平面图形的重心位置活动二 确定平面组合图形的重心位置 活动三 跳高运动员为什么采用“背越式”(选做)如果从八上新教材《第十三章 三角形》选一个课时来上一节45分钟的录像课,我推荐第19页的数学活动。首先,内容新颖,它引入了这样一个概念:把一个多边形用连接它的不相邻顶点的线段(这些线段不在多边形内部相交)划分为若干个三角形,叫作多边形的三角剖分。我查了一下,多边形三角剖分起源可追溯到 18 世纪是计算几何中的经典问题,起源于 “艺术画廊问题”,该问题旨在寻求以最小的监视点数量覆盖一个给定的多边形区域,以监控所有内部区域。从“艺术画廊监控”这个情境切入,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让他们直观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联,激发探究欲,还能借数学史渗透学科文化,让知识有厚度。其次,通过研究多边形的三角剖分,能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多边形的结构。比如学生在对四边形、五边形等进行三角剖分的过程中,能直观地发现不同多边形与三角形之间的联系,明确多边形的内角和可以通过三角剖分转化为多个三角形内角和来计算,从而加深对多边形内角和公式推导过程的理解,强化对多边形相关性质的掌握。教材中删除的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在这里可以得到合理补充。最后,这个课时包含的两个数学活动都需要学生动手操作,便于设计数学活动和成果展示。</p><p class="ql-block"> 具体教学中,可设计分层操作任务:先让小组用吸管拼接四边形、五边形模型,尝试不同剖分方式并计数三角形个数;再用几何画板动态验证,观察“n边形剖分为(n-2)个三角形”的规律。学生在剪拼、绘制、数字化操作中,既直观推导内角和公式,又发展空间观念。成果展示环节,各组用思维导图呈现探究过程,对比不同剖分的异同,让抽象规律“可视化”,真正实现“做中学”的深度参与。</p> 品读人:汪丹 <p class="ql-block">葛老师的这篇文章精准服务于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需求。文章聚焦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三角形》章节,清晰呈现了新课标下教材内容的结构体系(第13章)及其具体变化。作者对新教材课时分配的详细解读(括号内明确标注各小节所需课时),并进行了新旧教材课时总量的直观对比,为教师规划教学进度提供了极其具体、可操作的参考依据。这种基于章节内容和课时安排的务实分析,直接切中教师备课的核心关切,省去了自行梳理的繁琐,体现了作者细致观察教材、服务教学实践的务实精神。文章以教材章节为纲,逻辑清晰,信息点明确,对于同年级数学教师快速把握新教材框架、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p> 参加“初中数学教师命题、审稿”培训后的一点思考 <p class="ql-block">作者:向义道</p><p class="ql-block">单位:恩施市芳华初级中学</p><p class="ql-block">工作室:向玫瑰初中数学硒都名师工作室</p><p class="ql-block"> 前两天在凉城利川参加了 “荆楚联盟”组织的2025年初中数学教师命题、审稿培训。两天中六位专家就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数学命题、审稿的培训,像给习惯了“按套路出牌”的我,打开了一扇新窗。窗外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点和标准化答案,而是一片让数学与生活、思维与素养共生的原野。</p><p class="ql-block"> 培训最触动我的,是命题视角的彻底转变。过去出卷,总想着“这个知识点有没有覆盖到”“难度系数够不够”,却很少想过题目背后的育人价值。专家展示的优秀例题里,命题可以成为连接课本与社会的纽带,让学生在解题时,悄悄埋下“用数学服务生活”的种子。专家们命一道题,从确定情境到打磨设问,反复琢磨“是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工具性”“是否给不同水平的学生留足表达空间”。这个过程让我懂得:好的命题,要像新教材那样“润物无声”,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里,不知不觉动用数学思维。</p><p class="ql-block"> 更深刻的体会,是命题者的“角色觉醒”。过去觉得自己是“评分标准的制定者”,现在才意识到,我们更该是“素养成长的引导者”。培训结束时,我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出的题,那些单纯考查“背诵公式”的题目显得格外单薄。</p><p class="ql-block"> 这场培训与其说是“学命题、审稿技巧”,不如说是“重塑教育认知”。当命题开始关注学生“是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是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是否会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它便不再是冰冷的试卷,而是滋养核心素养的沃土。</p> 品读人:龙大山 <p class="ql-block">向老师的这篇文章生动呈现了参加命题培训后的深刻认知转变与专业觉醒。作者以极具感染力的笔触描绘了培训带来的理念冲击(如“打开新窗”的比喻),精准捕捉并清晰阐述了从关注“知识点覆盖”、“难度系数”到聚焦题目“育人价值”和“连接课本与社会”的根本性视角转变。文章深刻剖析了命题者角色的升华——从“评分标准制定者”跃升为“素养成长引导者”,并辅以对自身过往命题实践的真诚反思,极具说服力。作者对新课标理念(如“数学眼光观察世界”、“数学语言表达世界”、“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理解深刻且自然融入行文,将命题工作提升到“滋养核心素养的沃土”这一高度进行总结,认识深刻,升华有力。全文情感真挚,反思深入,逻辑清晰,语言流畅,充分展现了一位教师对专业能力提升的敏锐洞察和积极求索的精神。</p> 新时代教师的精神存续与教育修行 <p class="ql-block">作者:翟玉持</p><p class="ql-block">单位:舞阳中学</p><p class="ql-block">读罢余华《活着》,福贵一生如粗陶碗盛满苦水,却始终在命运的碾压下倔强托起生命的微光。这束光穿越纸页,映照在新时代教师的生存境遇上——知识更迭如潮、理念迭代似风、家校矛盾若荆棘丛生,更有行政重压、学生问题、生活琐碎如影随形。当教育场域成为多重压力的角力场,教师当如何“活着”?福贵以血泪凝练的生命哲学,恰为当代师者提供了精神锚点。</p><p class="ql-block">一、承“韧”之脊:于变革洪流中做一株思想的苇草</p><p class="ql-block">福贵历经战乱饥荒、亲人离散,却如野草般在石缝中扎根。教师面对的时代挑战亦如是:</p><p class="ql-block">知识浪潮的裹挟:当AI重构知识获取方式,教师须从“知识的搬运工”转向“思维牧羊人”。如福贵般接纳命运无常,承认认知局限,以终身学习为犁,深耕学科本质与教育哲学——精读一本前沿著作,掌握一门新技术,在专业深潭中保持源头活水。</p><p class="ql-block">理念迭代的眩晕:项目式学习、跨学科融合、核心素养……理念翻新易使人迷失。当如福贵守护家人般守护教育初心:一切变革终需回归“人的成全”。在喧嚣中甄别本质,将新理念化作滋养学生的养料,而非献祭自我的神坛。</p><p class="ql-block">教育启示:韧性非麻木承受,而是如苇草般柔韧生长——风过时俯身蓄力,风止时挺立如初。在变革中保持清醒判断:何为浮云,何为基石。</p><p class="ql-block">二、炼“慈”之眼:于师生裂隙中点亮人性的烛火</p><p class="ql-block">福贵对苦难以惊人的慈悲包容,这份心量恰是化解教育困境的良方:</p><p class="ql-block">脆弱心灵的守护者:当学生因抑郁自伤、因焦虑厌学,教师需如福贵抚摸老牛般轻抚那些受伤的灵魂。放下“改造者”的执念,以“存在即价值”的悲悯,在心理咨询技巧外更需一份静默的陪伴——有时一盏不熄灭的灯,比万句教导更有力。</p><p class="ql-block">“刁蛮”背后的解码者:家珍哑忍一生教会我们:表面叛逆下常暗藏求救信号。面对挑衅,教师当如考古学家般拂去行为尘沙,探求家庭创伤、社交恐惧等病灶。建立“问题行为-心理需求”转化表,将对抗转化为疗愈契机。</p><p class="ql-block">教育实践:每周留出“心灵茶歇时间”,不带评判地倾听3位学生;建立“成长暗线记录本”,捕捉细微进步。慈悲是看见伤痕,更相信愈合的可能。</p><p class="ql-block">三、筑“界”之盾:于压力迷宫中开辟澄明的精神结界</p><p class="ql-block">福贵在苦难中始终守护心灵一隅净土,教师亦需建立压力缓冲带:</p><p class="ql-block">家校矛盾的调停智慧:当家长苛责如龙二逼债,教师须跳出“受害者-施暴者”叙事。借鉴福贵与春生的和解——以专业沟通清单(如“客观描述+解决方案+情感共鸣”)替代情绪对抗,将投诉转化为教育共识的契机。</p><p class="ql-block">行政压力的破局之道:面对形式主义表格、运动式检查,学福贵“活着”的生存哲学——区分“稻谷与稗草”。用四象限法则梳理任务:紧急重要者精耕,无效冗余者策略性简化。在体制缝隙中守护教育本真时间。</p><p class="ql-block">自护策略:设立“心灵静室”——每日15分钟冥想,或侍弄绿植的专注时刻;制作“压力转化罗盘”,将焦虑写于纸面,背面书写应对策略,具象化消解情绪。</p><p class="ql-block">四、寻“道”之乐:于职业倦怠中重燃教育的星火</p><p class="ql-block">福贵在田埂上哼唱的生命之歌,揭示超越苦难的生存美学:</p><p class="ql-block">教学即修行:备课批改非重复劳役,而是如福贵耕作般的生命仪式。在几何证明中感受逻辑之美,于学生顿悟时体味启迪之喜。建立“教学心流记录”:今日哪一刻感受思维共振的颤栗?</p><p class="ql-block">生活即道场:凤霞无声的微笑提醒:幸福常在细微处。教师需主动采集生活微光:整理“教育瞬间收藏夹”(学生手绘谢卡、课堂妙语);培养讲台外的身份——山水行者、茶道学徒、诗歌夜读者,在多元角色中丰盈生命维度。</p><p class="ql-block">精神滋养:每月践行“精神充电日”——参观美术馆感知创造,漫步自然见证生生不息。教育者的生命力,终源自对生活深沉的挚爱。</p><p class="ql-block">结语:以教育者的姿态“活着”</p><p class="ql-block">福贵的一生昭示:活着不是苟延残喘,而是在认清苦难本质后,依然选择向光而行。新时代教师当如是:</p><p class="ql-block">做麦田的守望者:任思潮翻涌,我自守护成长的原野;</p><p class="ql-block">做暗夜的燃灯者:纵压力倾覆,仍以心火照亮求知的瞳孔;</p><p class="ql-block">做永恒的修行者:将琐碎纷扰淬炼为教育智慧的菩提。</p><p class="ql-block">当我们在批改间隙抬头,看见朝阳掠过教室窗棂,听见少年书声如溪流淙淙——那一刻便懂得:所有磋磨皆是修炼,万千压力终化春泥。如此活着,便是对生命最庄严的致敬,对教育最深情的告白。</p> 品读人:王倩 <p class="ql-block">翟老师的这篇文章以极高的思想深度和文学感染力,深刻剖析了新时代教师的精神困境与修行之道。作者极具创见地将《活着》中福贵的生命哲学与当代教师的职业境遇进行精妙类比,赋予教育实践以厚重的生命哲学底蕴。行文充满诗性哲思,如“于变革洪流中做一株思想的苇草”、“于师生裂隙中点亮人性的烛火”等意象,极具感染力与启发性。文章结构严谨,层层递进(变革应对、师生关系、压力管理、价值追寻),不仅深刻揭示了教师面临的多重挑战(知识迭代、理念翻新、家校矛盾、行政压力、职业倦怠),更提出了“具体而富有智慧”的应对策略(如“韧性生长”、“慈悲观照”、“设立心灵静室”、“采集生活微光”等),将形而上的哲思与接地气的实践完美融合。</p> <p class="ql-block">公众号:向玫瑰初中数学硒都名师工作室</p><p class="ql-block">文稿:向玫瑰初中数学硒都名师工作室成员</p><p class="ql-block">编辑:田施斌 汪丹 龙大山 王倩</p><p class="ql-block">审核:付银国 谭萍</p><p class="ql-block">签发:向玫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