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仁、义、礼的辩证关系

理平

<p class="ql-block">道、德、仁、义、礼的辩证关系</p><p class="ql-block">理平</p><p class="ql-block">“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段话出自《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是老子对“道、德、仁、义、礼”五者关系的深刻论述。</p><p class="ql-block">“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上礼:指最上层的、形式化的“礼”,即人为制定的礼仪制度。为之而莫之应:推行这些礼仪,但人们并不真心响应或认同。攘臂而仍之:“攘臂”是捋起袖子、伸出胳膊,表示急切、强迫的样子;“仍”通“扔”,有牵引、强制之意。整句意思是:当人们不主动遵循礼时,统治者就强行拉拽、逼迫人们去遵守。</p><p class="ql-block">这句话说明,当“礼”被过度强调,而失去了人们内心的自觉时,就只能靠外在的强制力来推行,变得形式化、僵化,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只有返朴归真,从“礼”回归于“道”,道法自然,自然而然,无为而为,才能达到天下和谐大同!</p><p class="ql-block">“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p><p class="ql-block">失道而后德:失去了“道”(宇宙自然的大原则、无为而治的根本),人们才开始讲求“德”(个人内在的品德修养)。</p><p class="ql-block">失德而后仁:当“德”也渐渐丧失,人们便强调“仁”(爱人、慈悲之心)。</p><p class="ql-block">失仁而后义:当“仁”不再普遍,人们就提倡“义”(正义、义务与行为准则)。</p><p class="ql-block">失义而后礼:最后,连“义”也难以维持,社会只能依靠外在的“礼”(礼仪、规范、制度)来维系秩序。</p><p class="ql-block">“道”是最高层次的,是自然无为客观中庸的境界;随着人们离“道”越来越远,才逐步退而求其次,用“德”“仁”“义”“礼”来维系社会。而“礼”已经是道德沦丧、人心不古的标志,是靠外在约束来维持秩序的最后手段,当“礼”失之时,人们又会寻求于“道”,回归于“道”,循环往复,以致无穷!</p><p class="ql-block">总之, “道”是根本,是一切价值的源头。当人们失去了与“道”的连接,才需要强调“德”;德不存,才讲仁;仁衰,才说义;义失,才立礼。“礼”是社会失序、人心虚伪的产物,是靠强制来维持的表层规范,不是真正的道德。只有破“礼”求“道”,回归于“道”,崇尚“无为”,道法自然,自然而然,顺应规律,才能实现世界和谐大同。</p>

而后

攘臂

人们

莫之应

失德

道德

无为

仁义

失去

仁失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