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印记与生命的自我塑造

心平心语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童年如人生的“地基”,深刻塑造个体的人格框架、情感模式与认知底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早期经历像隐形的刻刀:温暖的陪伴会种下安全感,让个体更易信任他人;而忽视、创伤可能留下心理褶皱,影响情绪调节与亲密关系建立,如马斯洛童年的压抑曾让他困于怨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童年并非宿命。那些被爱过的痕迹能成为韧性的来源,而伤痛也可通过自我觉察改写。它是起点,却不决定终点——真正的成长,是带着童年的印记,依然能走出自己的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心平小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某种程度上说,孩子的人生剧本是他父母写就的,但积极心理学相信人生剧本可以改写,甚至超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童年就很不幸,他的父亲酗酒,对孩子们要求十分苛刻,他的母亲极度迷信,而且性格冷漠,残酷又暴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马斯洛小的时候,曾经带两只小猫回家,他的母亲发现后,当着他的面活活打死了两只小猫。可以说,马斯洛的童年生活很痛苦,很长一段时间,他内心充满对父母的怨恨,但他不知如何表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他学习了心理学,认识到父母的行为是由他们的成长环境和性格造成的,于是自己也不再无意识地重复父母的行为,最终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人,写就《动机与人格》《人性的境界》等经典心理学著作,为人类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说,教会孩子表达愤怒,表达自己的恐惧,对塑造孩子的人格和加强孩子的心理力量尤为重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心平去济南高铁的路上阅读</p><p class="ql-block">彭凯平教授《生活中的情绪心理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类似马斯洛这样童年不幸但成功改写人生剧本的,让我想到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查理·卓别林 :卓别林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演艺家庭,父亲酗酒且工作不稳定,后抛弃家庭,母亲也因精神疾病被送入疗养院。他7岁就被送入贫济院,之后靠卖报和打零工为生。但他凭借对表演的热爱和天赋,5岁便代替母亲登台演出并获得掌声。后来他加入喜剧剧团,因塑造“流浪汉”角色一举成名,成为默片时代的国际巨星,创作了《淘金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等众多经典作品,为电影史做出了杰出贡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华莉丝·迪里:她出生于索马里,4岁遭性侵,5岁接受残忍的女性割礼,12岁时父亲为了五头骆驼将她嫁给一个六十岁的老汉。为逃避包办婚姻,她裸足穿越沙漠,历经磨难后投奔到伦敦的姨妈家。20岁时索马里爆发内战,她开始在伦敦街头流浪。后来,她在22岁被顶级摄影师发掘,成为首位登上倍耐力年历封面的黑人女性,还为香奈儿等顶级品牌走秀。32岁时,她放弃模特事业,投身反割礼运动,被联合国任命为亲善大使,推动非洲15国立法禁止割礼,改变了超6亿女性的命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陈州 :陈州6岁时父母离异,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13岁时因意外失去双腿,曾靠乞讨为生。但他不甘于命运的安排,努力自食其力,做过流浪歌手,凭借一技之长谋生。他还靠着一双手攀登五岳,成为“励志演说家”,并登上《超级演说家》《开讲啦》等舞台,用自己的经历激励他人。他珍惜每一天,积极生活,不仅成立了工作室,还写书、做自媒体,拥有了幸福的家庭,成功改写了自己的人生剧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些故事和观点,像一束光照亮了生命成长的复杂轨迹,也让我们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具体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原生家庭的影响确实如“初始剧本”,带着烙印而来,但人生从不是单行道。马斯洛在父母的冷漠与残酷中,没有沉沦于怨恨,而是通过心理学探索自我与人性,最终成为照亮他人的学者;卓别林在贫困与家庭破碎中,抓住表演的微光,用喜剧治愈世界;华莉丝·迪里从割礼与压迫中突围,用自身经历推动时代进步;陈州失去双腿后,以双手为“足”,在攀登与讲述中活出力量。他们的故事都在印证:痛苦不是宿命,而是可以被解读、被转化的素材。学会表达情绪、直面创伤,是改写剧本的第一步——就像马斯洛通过理解父母的局限放下怨恨,真正的成长,是从“被动承受”转向“主动创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这背后,正是生命意义的生动注解:生命的意义,或许不在于起点是否完美,而在于面对困境时的“主体性”。它不是一个固定答案,而是在“打破循环”“超越过去”的过程中逐渐清晰——有人用才华治愈世界,有人用行动改变不公,有人用经历唤醒他人。就像这些案例中的人,他们没有被童年的阴影吞噬,反而让那些经历成为自我觉醒的契机,最终在“成为自己”的同时,也为他人、为世界留下了温度与力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到底,生命的意义,或许就是在认清“人生有剧本”的前提下,依然相信自己有“改剧本”的权利,并在这个过程中,活成一束光,既照亮自己,也温暖他人。你我都可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心平心语2025.8.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