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一、 升座时刻:千年古刹的转折点</b></p><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29日,少林寺山门前云板三响。印乐法师缓步穿过千年碑林,正式接任少林寺第31代方丈。此刻他肩负的不仅是禅宗祖庭的法脉传承,更是一座被商业浪潮裹挟二十余年的宗教符号的重塑使命。这位从“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走来的僧人,以迥异于前任释永信的低调姿态,在升座当日便掀起一场静默革命:昔日遍布寺院的扫码牌、功德箱、武僧商摊一夜消失,大雄宝殿前只余清风拂过青砖的微响。</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二、修行轨迹:从桐柏山到白马寺</b></p><p class="ql-block"> 印乐的修行之路始于1966年河南桐柏县埠江镇水湖流村的农家小院。少年尹清全(俗名)16岁便礼海勃法师剃度出家,在桐柏山的晨钟暮鼓中种下菩提初心。1983年,他跨越千里赴南京栖霞寺受具足戒,后考入中国佛学院精研《四分律》与唯识体系,为日后“以戒为师”的治寺理念奠定根基。</p><p class="ql-block"> 白马寺二十年(2003-2023)是印乐精神世界的具象化呈现。面对这座曾空缺方丈八年的佛教祖庭,他推行三大变革:</p><p class="ql-block"> 农禅并重:带领僧众耕种200亩麦田,80斤麦袋肩扛入库,践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古训</p><p class="ql-block"> 文化扩容:促成印度、缅甸、泰国捐建风格佛殿,使白马寺成为全球唯一汇聚四国佛教建筑的文化地标</p><p class="ql-block"> 商业净化:拒绝一切商标注册,寺内“连一瓶水也买不到”,却设免费茶舍广结善缘</p><p class="ql-block">当被问及少林寺的商业化模式时,这位方丈淡然回应:“能听到游客说‘白马寺才像个寺庙样’,我们便心安了。”</p><p class="ql-block"><b>三、少林新政:四把“戒律尺</b>”</p><p class="ql-block"> 接掌少林仅24小时,印乐便以雷霆手段推行去商业化四大举措:</p><p class="ql-block"> 1. 香火归真:取消动辄千元的“平安香”收费,信众可自由礼佛。</p><p class="ql-block"> 2. 功德清净:撤除全寺功德箱与扫码机,阻断强制化缘通道。</p><p class="ql-block"> 3. 商摊清零:武僧收费摊位、纪念品商店彻底消失。</p><p class="ql-block"> 4. 僧团归禅:所有僧人退出前台事务,每日5小时集体禅修成为铁律</p><p class="ql-block"> 这些改革直指宗教场所非营利性本质。法律专家指出,此举完全符合《宗教事务条例》第53条规定,为全国42%涉及商业化的宗教场所投诉提供了治理范本。</p><p class="ql-block"><b>四、 破局之道:白马经验的少林转化</b></p><p class="ql-block"> 面对少林寺年营收超10亿的商业帝国,印乐提出“传统为体,现代为用”的转型路径:</p><p class="ql-block"> 1、制度重塑</p><p class="ql-block"> 建立年度财务审计制度,定期公布收支明细。</p><p class="ql-block"> 修订寺院规章,邀请佛学院专家开展戒律培训。</p><p class="ql-block"> 重启“禅堂夜话”讲经直播,让功夫回归禅修本怀</p><p class="ql-block"> 2、文化深耕</p><p class="ql-block"> 与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合作,探索“武术+文化”培养模式。</p><p class="ql-block"> 联合高校成立禅宗研究中心,推动学术著作出版。</p><p class="ql-block"> 规范海外武僧团演出,转向“禅修+武术”深度体验。</p><p class="ql-block"> 3、经济转轨</p><p class="ql-block"> 逐步缩减门票依赖(年收入约2亿元)</p><p class="ql-block">; 发展禅修营、文化讲座等非营利项目;扩大慈善基金规模,聚焦教育医疗扶贫。</p><p class="ql-block"> 4、挑战与未来</p><p class="ql-block"> 印乐的改革之路仍面临三重关隘:</p><p class="ql-block"> 利益重构:盘根错节的商业产业链牵动多方神经。</p><p class="ql-block"> 国际转型:全球巡演建立的品牌影响力需寻找新载体。</p><p class="ql-block"> 僧团凝聚:长期参与商业活动的僧众需适应清修生活。</p><p class="ql-block"> 然而这位曾肩扛麦袋、手执挖掘机的方丈,早已在农禅劳作中淬炼出变革的智慧。当游客惊讶于少林寺七日间的巨变,印乐在首次方丈开示中阐明心迹:“少林之名,不在山门之高,而在禅心之透;少林之光,不在琉璃之耀,而在智慧之明。”</p><p class="ql-block"> 从白马寺的金色麦浪到少林寺的千年银杏,释印乐以农禅精神为犁,在商业化的冻土上耕出一方清净。他手中没有CEO的权杖,唯有百丈禅师“不作不食”的戒尺;他案头不见财务报表,却摊开着国际佛殿的蓝图与《四分律》的泛黄书页。当少林寺的晨钟再次响彻嵩山,这位“开挖机的方丈”正以最质朴的方式,完成一场宗教本质的现代复归——让信仰归于信仰,让修行成为修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以下图片为桐柏美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桐柏县自然特点为“七山一水二分田”,境内以浅山、丘陵为主,斜贯县境的桐柏山构成地貌骨架。桐柏山主脉由西向东,蜿蜒于县境南侧,为河南、湖北两省天然分界线;共有山峰800多个,岗丘700余条。其地势以南侧边缘最高,东北部顶端次之,南侧中部突起,东西两端渐低,北侧则由西向东呈总体渐次升高状,主峰太白顶海拔1140米,为县境最高点。全县河流分为淮河和长江两大水系,有大小河流58条,主要河流34条。桐柏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置桐柏县(治今固县镇)。宋开宝六年(973年)迁县城。</p><p class="ql-block"> 碱产业是桐柏县核心支柱企业,其中,中源化学为世界第一的小苏打企业,纯碱产能位列国内前三。花生作为桐柏县特色支柱产业之一,是桐柏县农民致富的重要经济来源,全县花生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226.67平方千米左右。桐柏县资源丰富,被誉为“全国特大资源宝库县”。桐柏盛产木瓜、板栗、茶叶、中药材等,被称为“中国木瓜之乡”“河南省优质板栗之乡”,桐桔梗、朱砂红桃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是国家名优绿茶生产基地、国家现代农业桃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县、全国最大的夏枯草集散地和蔬菜供港基地。</p><p class="ql-block"> 桐柏县是盘古神话的根源地,自古有“盘古开天,血为淮渎”等典籍记载,县境内有盘古造人等民间传说和盘古殿、盘古溪等遗迹,被命名为“中国盘古之乡”,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苏区,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是长篇小说《桐柏英雄》及据此改编的电影《小花》、电视连续剧《桐柏英雄》的原创地。该县先后成为3个中央级、6个省级、9个地级、12个县级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刘少奇、李先念以及304位元帅、将军曾在此工作和战斗过。全县共有资源单体455个,有闵岗、陡坡嘴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破山古银矿坑道、围山冶银、张畈[fàn]冶铁遗址;有水帘寺、盘古溪等主要景观118处。桐柏山淮源风景名胜区是河南省十佳风景名胜区、省级自然保护区、省级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桐柏革命纪念馆是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