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学校培养人才,考试选拔人才。这是两套并行不悖的制度,考试选拔制度因应培养制度,把学校培养的人才“好中选优”选拔出来,但现实是“培养”服从了“选拔”,你怎么“选拔”我就怎么“培养”,整个搞反了(当然,这不是今日才有的问题,而是一个历史性难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教育应该更多的是“大手牵小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上梁不正下梁歪”等就是说明),但我们硬是天天叫着喊着要“小手牵大手”,偶尔“牵牵”可以,但多了,稚嫩的小手如何牵得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3.每个学年开学前后,行政部门要求学校“晒课表”,可是,晒完之后就不怎么过问了,一些学校遇“阴雨天”便把晒的东西给收起来了,不知道这个“晒课表”最后骗到了谁,又被谁骗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4.老师参加学术会议、教研活动,只能凭行政部门的通知才能去,学会、协会的通知一概不认,去了也不予报销。可是,教研会议不该是学会、协会的事吗?难道行政部门还有直接举办学术活动、教研活动的职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5.“划片招生,就近入学”,权力机关走到哪儿都要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带在身边(他们迁到“新区”办公,必定要最好的小学、中学“随迁”),以保证他们自己的子女能够在“片”内,然后对着老百姓说“你们‘就近入学’噢”,是不是有些滑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6.各级都在实施“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培养工程,甚至连续十期八期不间断,每期一两百人,可谓浩浩荡荡。可是,很多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名不见经传”,不讲“更大范围”有名,就是在局部范围内也不见“有名”。人家连你名字都不知道,那怎么算得上名师呢?名师得有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7.学龄人口减少为“小班教学”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可能,但现实是刚听说出生人口减少就立刻马上停招老师,有些区县甚至说“今年起连续三年不招老师”,小班教学恐怕还比较遥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8.学校平时的“婆婆”很多,都可以管你、查你,今天来视察,明天来走访;今天来明查,明天来暗访,可真到“有事”(比如“校闹”来了)需要他们撑撑腰的时候,这些部门这些人往往是脚底抹油,跑得比谁都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9.谁都知道“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但实际上却常常无视课堂,而是死磕作业,还规定作业需要“公示”。做教育的应该都知道,教育最重要事情的是作业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0.平时校长老师们总是抱怨“怎么怎么忙”,但又乐此不彼地在“规定动作”之外搞各种各样的“自选动作”(比如,除学年开学典礼,要举办学期开学典礼,看那架势,似乎巴不得每个月都要办一场开学典礼),拍照、上传、宣传、报道,忙得津津有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1.“差生”长期被无视,只是符号般存在,有些老师甚至很长时间都叫不出他们的名字。他们有时候会搞点“动静”,以显示“我动故我在”,但这恰恰又被老师更加地视为“难以调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2.天天高喊教育理念怎么怎么先进,可一到每年中高考成绩出来后,学校宣传“屏蔽生”那股子劲头,你会发现,平日里说得天花乱坠的一切先进理念这时都“见鬼去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3.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喊得震天响,但是,大中小学各出一个老师在一起上了三堂课就叫“一体化”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4.为了突出“双减”的伟大成效,中考考得很简单,700分一大片,可到了高中怎么办?毕竟学生最终绕不开高考,教育真的是“泥萝卜吃一节揩一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5.谈课改成效,多以公开课、示范课为凭,可日常的常态课才应该是衡量课改、教改成效的标尺。近年听了不少课,我怎么觉得现在的课堂整体上跟2001年课改刚启动那会儿没有多大进步甚至可能还不如那个时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6.老师的学历越来越高,这也是师资队伍建设看得见的成效,但一些年轻老师的教育情怀未必随学历水涨船高。等一代“中师生”退休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可能会有一个明显的下滑,是不是应该有所预判,未雨绸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7.口口声声教师专业化,但师范生读了四年还要参加教师资格考试,而非师范生花几万元临时到社会培训机构死记硬背地接受“应试技能”培训也轻易“考”上了。所以,现在当老师的,可能除了畜牧兽医专业,学什么的都有,没有做到“专业化”,倒是“多元化”先实现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8.科研兴校,可是很多教育科研只兴了老师个人,个人由此而评了职称,涨了工资,却未必兴了学校,甚至有些老师只忙着兴个人而忽视了学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教师培训动则几十人甚至几百人大迁徙式地拉到京沪甚至东北培训,可因为是暑假,也没学校可参观,沉浸式学习泡了汤,只是“换个地方听课”而已,但写总结的时候,可以写出“我们去北京上海培训了”这样高大上的文字,到底多大实效恐怕还需要科学认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教师培训“全员”“通识”仍是主流形式,因为这种培训最容易做。其实,在全员的基础上要做好有“重点”的培训,培养领军人才,解决队伍齐而不尖的问题。领军人才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不可小觑,有时候甚至能起到“一个人,一座城”的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1.教师本该多陪伴学生,跟学生多聊天,但现在“教师什么都要忙,就是没有时间忙教学”,有些老师甚至说“现在是附带地搞搞教学”“只有在课堂上课的时候才是老师最轻松的时候”,导致老师常常是“不务正业”,踩着铃声进教室,下课铃响就离开,没有时间陪伴学生成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2.老师中午要进教室负责学生“托管”,下午正常放学后要“课后服务”,现在连教研活动都没有整块时间,学校开个教师大会要分两拨进行。长此以往,教师教研受影响,自身哪能实现可持续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3.每逢节日、庆典仪式,学校会让学生展示才艺,并宣称“这是学校素质教育的开花结果”。可是,学生的这些才艺是你连音体美课都开不全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吗?大概率不是,可能更多的是家长不惜重金送到“外面”培养出来的,但我们的学校真敢“掠人之美”,将人家的成果据为己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4.按教育部要求,今后新建学校原则上以九年一贯制为主,可是,现在这类学校基本上是“九年不一贯学校”,如何使其名实一致,还真是个比较难的事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5.学生同桌不同学,越到高年级越是如此。非但如此,更为严重的是“两眼一睁,开始竞争”“提高一分,干掉千人”。如果学生玩有玩伴,学有学伴,即使老师不在场,教室也能成为一个相互学习、彼此激荡的场域,那种“同学”的场面想想都是令人愉悦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6.一些学校总结出学生“入校进班”“入班即静”的做法并视之为经验,下午则“路队放学”,学生排着队整整齐齐送出校门。那“上学”不就是“上教室”吗?还要校园干嘛呢?多建一些教室不就行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7.据说学校都有“上稿”任务(指标),每年要在媒体上露脸多少次,媒体级别越高加分越多。可是,这种露脸真的有必要吗?热闹过后到底有多少东西沉淀了下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8.每年中高考分数出来后,学校贴“喜报”报喜(今年改为放鞭炮烟花了!),喜悦之心溢于言表,这无可厚非。可以,欣喜之余是不是也该抽空反思一下有多少学生考得不怎么好,特别是高分进到我学校却没有考好的学生,原因在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9.学校“合并”“集团”,给社会、给家长的感觉是“遍地是名校”,“家门口有了好学校”,可是,“牵头校”要防止“凤凰现象”“永久现象”(当年的“凤凰”“永久”牌自行车凭票供应,一票难求,后来“联营”了,一夜之间把自己给玩完了),成员校要防止“一合并我就是名校了”的假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30.当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个热门话题,确实“拔尖”的人应该有针对性地培养,使之成“才”,但“拔尖”是个很有意思的概念,特别是一个“拔”字,稍有不慎,也可能事与愿违,要知道,长得快的树,木质都不坚硬,树龄一般也不长。</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