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来看教育,触摸教育的温度——读《教育的情调》有感

u好多肉肉

<p class="ql-block">  教育的情调是怎么样的?何为教育的情调?这是我在初看这本书名字时内心的疑惑。翻开这本书,在书的前言有一些读者的评价,看着这些评价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兴趣越发浓厚。比如:李镇西老师评价“我们只有站在教育人性的高度看教育智慧,我们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大智慧——拥有这样的大智慧,我们的教育才会有真正的情调。刘慧教授评价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照亮了前进的方向,这本书充满着爱与情调,温暖着、唤醒着读者的心。这些评价让我迫不及待想要翻开书的正文细细品读。</p> <p class="ql-block">  《教育的情调》这本书用一个个生动的例子向我们讲述了教育的智慧,教导我们该如何成为一个有情调的教育工作者。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往往总是用成年人的眼光去评判这个世界,看待孩子的各种行为。一个有教育情调的工作者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从孩子的视角去看待孩子的各种行为。‍教育并非是一种机械的知识传递,而是一场心灵与心灵的对话。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往往过于关注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而忽略了孩子当下的情感和体验。就像书中提到的,当孩子在课堂上表现出困惑或者倦怠时,我们是否能够敏锐地察觉到他们的情绪变化,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教育的敏感性要求我们用心去观察每一个孩子,倾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需求。</p><p class="ql-block">‍ 比如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例子是两位心理医生对小丹尼的做法。其中一位心理医生在小丹尼伤心的时候没有任何的安慰、发言而是单纯的记录他哭泣的时间和强度,而另外一位心理医生选择把小丹尼抱起来放在自己的腿上安慰小丹尼,这才使得他平静下来。两位医生不同的做法,给孩子带来的是两种不一样的体验情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面对一个陌生的坏境会感到害怕,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他感受到这个地方是安全的、友好的,我们可以以孩子的口吻与他对话,循循善诱带领孩子去发现。这个案例中的心理医生虽然有很多的临床知识,但缺乏“敏感性”,知识是必备的基础,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具有“敏感性”,这是一种特殊的知识,这种“敏感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的。</p><p class="ql-block">‍ “每个孩子都具有独特性”,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注重因材施教,要遵从“让花成为花,让树成为树”,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在实习过程中,我曾遇到一个小孩,他的成绩不是很好,他总爱在作业练习上画画,却不写题,别的小孩都嘲笑他总是班级垫底,面对这些嘲笑他已经习以为常,也认同他们的看法觉得自己很笨。在一次午饭结束回教室的路上,我从他的兴趣出发,很快我们就找到了话题,正巧那天学校有画展,于是趁着午休我带他去看画展,我告诉他“在老师眼里,你是一个很聪明的小孩,你总是善于发现别人看不见的景色,并把它们画下来,这是你的优点。但是如果想要画画画的更好,画得更有意境,我们可能需要更多的知识,有了知识后我们还可以给我们的作品取好听的名字,甚至可以为它配诗。”我和他在谈话后约定每天按时完成学校任务,尽量把会写的都写起来。那天后,我的课堂总是有一只小手高高举起,虽然有时候他可能回答不正确但是他有举手回答的勇气已经特别特别棒了,后来他的作业也总是按时上交,有不会的也会主动来请教。</p><p class="ql-block">‍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心灵的碰撞,我想这就是教育的魅力吧。《教育的情调》这本书,它让我们明白,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充满情感和温度的旅程。在这个旅程中,我们要用心去感受孩子的喜怒哀乐,用爱去浇灌他们的心灵,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教育的阳光下绽放出自己的光彩。教育现象学以日常生活为出发点,要求我们保持对教育生活世界的敏感和好奇。理解儿童体验世界的方式,需要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经验背景,而非简单地以成人视角去“镇压”和“威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