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摘:一个拥有成熟自我意识的人,内心必然同时容纳自由与秩序两种力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成熟的自我意识,意味着渴望自由、不受约束的天性渴望与主动接受规则的约束两者的结合。真正的自由并不是自我放纵,而是</span>对自我的主动驾驭,对本能冲动的清晰理解和自觉控制。</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题目:</p><p class="ql-block">这是一条最值得你长期坚持的教育理念</p><p class="ql-block">原创:coken</p><p class="ql-block">微信公众号:爸爸在读</p><p class="ql-block">2025年07月23日 21:4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孩子成长过程中要具备自动自发的能力,最根本的前提确实是拥有清晰的自我意识。爸爸在读 原创:沙漠嘿,我是coken。其实,我不建议父母跟着短视频学习教育理念,有时候我觉得一些教育理念害人不浅。真不适合所有家庭,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因家庭而议。有空多读书,读经典教育书,成体系学习;如果你忙,你就读我的文章,每一篇文章思想与认知都是从全球教育经典精心挑选。但你无论读什么,有一个观点,始终不变的:一个拥有成熟自我意识的人,内心必然同时容纳自由与秩序两种力量。他既能够自在地做选择,也能主动地承担选择所带来的后果;既懂得追求快乐,也能忍受必要的痛苦与挑战。你之所以伟大,正是在于引导孩子踏上这条整合自由与责任之路,帮助孩子逐渐从“自我中心”过渡到“自我负责”,最终达到真正自动自发、内心充满秩序的状态。1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渴望一种自由自在、不受约束的生活状态。人性的本质中总是藏着一些不够“高尚”的东西:贪婪、懒惰、逃避压力、趋乐避苦……孩子天然也有这些天性,这是人类数十万年来进化的产物,原本无所谓对错。对于动物来说,这种懒惰和贪图享乐本是节省能量的本能。在人的维度,这些天性若任其发展,却会阻碍人真正成长为自主负责、理性清晰的人。如果我们冷静而清醒地思考,就会发现,自由并不可以随心所欲,真正的自由实际上是一种对自我的主动驾驭,是对本能冲动的清晰理解和自觉控制。当我们在强调尊重孩子的天性时,真正需要尊重的恰恰不是那种毫无限制的本能,而是孩子自主选择、主动承担责任的内在能力——真正的尊重意味着我们要承认孩子本身具备这种自我觉醒、自我负责的可能性,并创造条件让其逐渐显现出来。人要拥有自动自发的能力,首先必须具备清晰的自我意识。一个人只有明确地意识到自己要什么、自己该做什么,他才可能真正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而不是永远等着别人催促、外界驱动。也就是目标感,建议你阅读目标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核心的力量。我们都说要让孩子懂得自我意识、学会为自己负责,那么尊重就是最初、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我们只有尊重孩子,让他真正拥有选择的权利,孩子才会逐渐感受到:“这是我的人生,我必须自己负责。”2过去也流行这样一段话:“如果你足够尊重孩子的天性,那么你大概率会发现他们的天性是:怕苦怕累怕学习、又馋又懒又贪玩。”一网友同事A,一直认为孩子有自己的天性,不能逼迫孩子,要给孩子充足的爱。跟同事B也这样说,结果那同事B跟被洗脑了一样,自己孩子就自己有充足的吃的,给了别人,这个优点被无限放大说什么心疼别人啥啥啥。结果呢,踩环卫工人的扫把、成绩倒数啥的,反正在网友其他同事看来,挺糟糕的一个,无论是学习还是待人接物。舒适、愉悦的东西一定是天然受欢迎的,而需要付出努力、忍受辛苦的事情,总会让人本能地排斥。问题的关键在于自我意识得向着清晰、理性、有秩序感的方向发展,才不会出现上述情况。 </p><p class="ql-block">但我想说的是,孩子呈现出“怕苦怕累”的现象,本质上并非尊重出了问题,而是我们对于尊重这个词的理解和运用出现了偏差。尊重不是盲目的放任,也不是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欲望,更不是父母逃避责任的借口。真正的尊重,应是承认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允许他们在规则范围内自由探索、自由选择;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地告诉孩子:每一种自由选择都意味着他必须承担相应的后果和责任。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孩子的自我意识需要朝着清晰、理性、有秩序感的方向发展。否则,如果孩子仅仅停留在“我想怎样就怎样”的原始状态,他便很容易陷入懒散、放纵、混乱,陷入缺乏自律的困境。3“尊重天性”与“设立规则”这两个看似矛盾的概念,其实从来都不是,而是同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尊重意味着我们不强迫孩子必须做什么,而规则则是清晰而温和地告诉孩子,他必须承担选择带来的结果。我们批评时要就事论事,不将孩子本身与问题混为一谈;我们关心时则不过度干涉,不替他去做那些本应由他自己负责的事情。尊重就不再是放纵的代名词,而规则也不再是压制的工具。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孩子在规则的保护和尊重的滋养中,逐渐内化出自觉的意识——这种意识的成熟与强大,不是因为家长的不断督促和提醒,而是来自他内心深处明确的认知:“我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实际上,培养孩子的过程,也就是父母与人性弱点之间的一场善意博弈:我们尊重孩子的天性,但绝不姑息孩子天性中懒散贪玩的那一面。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只懂得守规矩的人,而是培养内心真正拥有秩序感、能自我管理的自由人。写在最后尊重天性,同时设立规则;批评时就事论事,关心时不过度干涉。唯有如此,孩子才可能长出真正清晰、理性的自我意识,并逐渐成为一个真正自动自发的人。</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