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苏秦平</p><p class="ql-block"> 鲁迅文学奖颁给“羊羔体”的那年,每当此时,我的脑海中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先生笔下那座仿佛禁锢着无数灵魂的“铁屋子”。当年,先生毅然执笔呐喊,那是何等的决绝与无畏,他一心想要掀翻这令人窒息的铁屋,为那些沉睡在黑暗中的人们凿出一丝透光的缝隙,让他们能够看到外面的世界,唤醒他们那沉睡的灵魂。而如今,这铁屋似乎换了新装,里面的人却不再热衷于冲破束缚,而是忙着给那些看似“温顺的羊”颁发奖项,甚至还要给这羊毛贴上那所谓“精神脊梁”的金箔,仿佛这样就能掩盖住铁屋中那逐渐腐朽的气息。</p><p class="ql-block"> 先生曾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那脊梁的骨相,该是《药》里夏瑜坟头那束倔强生长的花,那花朵虽柔弱,却带着不屈的意志,在黑暗中默默绽放,诉说着对自由的向往;它该是《阿Q正传》里那未说尽的国民根性之痛,那痛深入骨髓,时刻提醒着人们要觉醒,要摆脱那愚昧麻木的枷锁;它更该是《祝福》里祥林嫂最后一声“人死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叩问,那叩问仿佛是一把利剑,直刺人心,让人们开始反思这世间的种种不公与苦难。这脊梁得带着血温,那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流淌的热血,带着对人间疾苦的深切凝视,带着那不肯与苟且和解的锐利锋芒,它是民族的灵魂,是支撑起这片土地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可“羊羔体”究竟是什么?它宛如一个怪诞的产物,将“开会”“汇报”“握手”这类平淡无奇的日常琐事分行写成所谓的“诗歌”,用那“领导斟酒我不喝”的直白话语,消解了诗歌本应拥有的隐喻与重量,将诗歌硬生生地拉回到了最世俗的层面。它就像是超市里包装精美的速食粥,看起来似乎很美味,热一热就能填饱肚子,但却绝无慢火熬煮的那份醇厚与韵味。当这样的文字被推上中国文学的最高领奖台,这其中的意味,与其说是评委们的审美出现了严重偏差,不如说是我们整个社会某种精神的集体缺钙。我们开始逐渐默认“安全”高于“深刻”,因为“深刻”往往意味着可能会触及到某些禁忌,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稳妥”胜过“尖锐”,因为“尖锐”可能会刺痛某些人的神经,引发不必要的争议;“符合规训”优于“冒犯陈规”,因为“冒犯陈规”可能会打破现有的秩序,带来不确定性。我们在这种集体的趋同心理下,渐渐失去了对真正优秀文学的追求,对那些敢于突破常规、敢于表达真实的作品变得冷漠甚至排斥。</p><p class="ql-block"> 先生当年写杂文,字字都像是在与那“缺钙”的时代进行着一场激烈的较劲。他骂“聪明人”的油滑,那是因为他看到了这种油滑背后的冷漠与自私,他希望人们能够真诚地面对生活;他批“傻子”的怯懦,那是因为他明白怯懦只会让民族陷入更深的困境,只有勇敢地面对才能迎来希望;他怼“正人君子”的虚伪,那是因为他看透了虚伪背后的丑恶嘴脸,他要让人们看清那些披着华丽外衣的伪君子。他的这些举动,绝不是为了博眼球、求关注,而是出于对民族命运的深深忧虑,他怕这民族在那温吞的水中慢慢泡软了骨头,失去了应有的斗志与活力。他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猛”字,蕴含着无尽的力量,是对麻木的宣战,是对苟活的拒绝,是对尊严的捍卫。</p><p class="ql-block"> 可如今,我们的文学奖项却开始奖励那些“温顺”的作品,那些作品不刺痛任何人,不质疑任何事,最好能让读者读完后打个哈欠,然后轻描淡写地说句“写得真接地气”。但这所谓的“地气”,怕早已是被精心过滤过的温室土壤,失去了那份原始的生命力与坚韧。</p><p class="ql-block">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个奖项偏偏叫“鲁迅文学奖”。这就像是给武松的奖杯颁给了卖虎骨酒的,给屈原的桂冠戴在了颂圣的文人头上。先生若泉下有知,怕是会再次提起那支笔,再写一篇《论“他妈的!”》,痛骂这挂羊头卖狗肉的荒唐之举。他笔下的“脊梁”,从来都不是通过评选就能产生的,它是在泥泞的道路上一步一步踩出来的,是在炮火的洗礼中顽强扛起来的,是在众人的沉默中勇敢吼出来的。它不需要奖杯的镀金来彰显自己的价值,因为它本身就是金子,会在历史的淘洗中愈发闪耀出璀璨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当一个文学奖项开始回避“脊梁”应有的硬度,当它宁愿为“羊羔”加冕也不敢为“猛士”鼓掌,这本质上是在向整个社会传递一个错误的信号:别太认真,别太较劲,文字嘛,能消遣就行,能应付就行,能不惹麻烦就行。但先生早就发出了严厉的警告:“麻醉性的作品,是将与麻醉者和被麻醉者同归于尽的。”如果我们任由这种风气蔓延,那么我们的文学将会失去灵魂,我们的民族也将失去前进的动力。</p><p class="ql-block"> 或许,我们真的不必过于苛责某个奖项,因为它不过是时代精神的一面镜子,它只是如实反映出了我们在当今社会中对“深刻”的畏缩,对“尖锐”的警惕,对“脊梁”的逐渐淡忘。但只要还有人记得先生笔下的那片血与火,记得那些不甘麻木的灵魂,这面镜子就总有被砸碎的一天。毕竟,真正的脊梁,从不在奖杯里,而在每个不肯弯腰的人身上,他们或许平凡,或许渺小,但他们却有着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