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脚步丈量中轴线之十六-钟楼

<p class="ql-block">作为用脚步丈量中轴线的第十六站,也就是中轴线的最后一站,来到了钟楼。北京钟楼最初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年),与鼓楼共同构成元大都的中心报时系统,位于旧鼓楼大街北端,采用木结构建筑。‌‌‌‌元代钟鼓楼实行夜禁制度,以钟声为信号管理城市作息,夜间一更钟声后禁止行人,五更钟声解除禁行。‌‌</p> <p class="ql-block">‌北京钟楼历经元、明、清三代的多次重建与修缮,是古代都城报时体系的核心建筑。</p> <p class="ql-block">现为中国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拆除元代钟鼓楼,将其东移至中轴线上的万宁寺中心阁原址重建,形成鼓楼在前、钟楼在后的布局。‌‌‌‌明代钟楼更名为“齐政楼”,并于嘉靖十八年(1539年)因雷击焚毁后重修。</p> <p class="ql-block">这是钟楼前的御制碑。御制碑为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重建钟楼竣工时立。此碑为青石所制,由碑首、碑身、碑座组成,总高4.45米。碑额题为"御制碑文",碑的正面刻有满汉两种文字记录的"御制重建钟楼碑记",碑文为乾隆皇帝所撰,户部尚书梁诗正书写。碑阴《京兆通俗教育馆记》由京兆尹薛笃弼撰文,常德陈方胡篆额,杭县许以栗书石,刻于1925年。</p> <p class="ql-block">今日钟楼安检门前所见“顶门杠”。图中所见就是把门顶上的状态。把“顶门杠”向左抽回门就可以打开了。</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十年(1745年),钟楼因火灾彻底重建,改用砖石结构以防火,通高47.9米,现存建筑形制即为此时期确立。‌‌钟楼内悬有高5.55米、重63吨的铜钟,钟声可传十余里,其报时功能持续至1924年溥仪退位。</p> <p class="ql-block">钟楼为灰色砖石建筑,重檐歇山顶,黑琉璃瓦绿剪边,整体风格庄重沉稳,与南侧红色木结构的鼓楼形成鲜明对比。‌‌建筑内部采用八角形木框钟架,砖雕仿木构件精细,檐下彩画为“一统江山”主题,体现了清代建筑工艺的巅峰水平。‌‌</p> <p class="ql-block">北京钟鼓楼导览图。</p> <p class="ql-block">在钟楼院落向南侧鼓楼望去。</p> <p class="ql-block">进入一楼有一个声光效果的大钟。随时变化不同的光影效果。</p> <p class="ql-block">声光效果杠杠的。</p> <p class="ql-block">钟楼东北角开一蹬楼小券门,登75级台阶至二层。北京钟楼的75级台阶设计蕴含深厚的文化寓意与建筑智慧。台阶分为两部分:先直上60级,右拐后再攀15级。直行部分的60级对应干支纪年的"六十甲子"周期,象征时间轮回;而"七"在传统文化中代表月亮运转周期(28天分四个阶段),15级则暗合月相盈亏的半周期‌。</p> <p class="ql-block">‌每级台阶高近50厘米,是普通台阶的两倍,这种陡峭设计强化了钟楼作为中轴线北端制高点的威严感。攀登时触碰到汉白玉扶手上的历史磨损痕迹,形成独特的时空体验‌。</p> <p class="ql-block">钟楼建筑特色解说牌。钟楼通高47.9米,建筑面积为1477.98平方米。重檐歇山顶,上覆黑琉璃瓦,绿琉璃剪边,两侧山花均为琉璃砖拼制而成的金钱绶带。清代重建钟楼时,为防火,整个建筑采用砖石无梁拱券式结构。内部结构将天井、声道及传声融为一体,钟声通过建筑结构产生的共鸣,更加浑厚绵长,这在中国古代大型建筑史上可堪称一绝。</p> <p class="ql-block">北京钟楼的大钟是我国现存体量最大、分量最重的古代铜钟。明朝永乐年间铸造,钟体铸有"大明永乐吉日"字样‌。钟体呈圆状,通体褚黄色,悬挂于八角形木框钟架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钟之王介绍。该报时铜钟铸于明永乐年间,钟通高7.02米,钟体高5.55米,下沿直径3.4米,壁厚为0.12-0.245米,重63吨,堪称"古钟之王"。</p> <p class="ql-block">古钟钟声洪亮悠远,在古北京城无高层建筑时能传至数十里外‌。音质优于原先悬挂的铁钟(现存于大钟寺古钟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在钟楼二楼南侧望去,鼓楼就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用于撞击大钟的木杠通常被称为‌“撞钟杠”‌或‌“钟杠”‌。</p> <p class="ql-block">钟楼古代报时方法。古代人们把每夜划为五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每更次为一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即黄昏戌时(19时至21时)曰定更;人定亥时(21时至23时)曰二更;夜半子时(23时至晨1时)曰三更;鸡鸣丑时(晨1时至3时)曰四更;平旦寅时(晨3时至5时)曰五更,又曰亮更,即天明之意。定更和亮更报时皆先击鼓,后撞钟;二至四更报时则只撞钟。每晚戌时定更,钟声响,城门关,交通断,称"净街"。</p> <p class="ql-block">钟楼西侧向前望去。</p> <p class="ql-block">西侧所见古钟。</p> <p class="ql-block">钟楼北侧看向市景。</p> <p class="ql-block">北侧所见古钟。</p> <p class="ql-block">钟楼东侧看向市景。</p> <p class="ql-block">东侧所见古钟。</p> <p class="ql-block">巨大的八角形木框钟架,支撑着63吨重的古钟。</p> <p class="ql-block">钟楼的一楼有一个《乙巳蛇年文化展》。</p> <p class="ql-block">引言:蛇因其灵性机敏等特点,在中国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让我们一同踏上这场关于蛇的文化之旅,探寻那隐藏在文物,典籍,民俗中的灵蛇的奥秘。</p> <p class="ql-block">委蛇能远,蜕变新生。面对环境的变化、季节的更替,蛇都能灵活应变、顺时而动,最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古人将之提炼升华,形成了"委蛇"这一富含哲理的概念。《淮南子》中的"河以透蛇,故能远",形象地描绘了河水如同蛇一般蜿蜒曲折因而能够流至远方的景象。这一景象生动地展现了"委蛇"之道﹣-根据环境的变化灵活调整自我,能够委曲前行、进退有度,方能行稳致远。</p> <p class="ql-block">阴气所生。《后汉.谢弼传》:"夫蛇者,阴气所生。"古人认为,蛇由阴气所生,但向阳而动,蛇在不同季节表现出的不同生物习性体现着季节交替中阴与阳的更迭。</p> <p class="ql-block">以春夏为昼,以秋冬为夜。在气温降至10℃左右时,蛇的身体机能会逐渐下降,进入冬眠状态。所以,蛇在春夏觅食繁衍,在秋冬则蛰伏潜藏,古人认为它具有"顺时而动"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皮数解蜕。蛇属于终生生长的动物,一般在一年中的活动摄食期生长,在冬眠期停止生长。随着体型的增大变长,蛇会定期蜕去限制自己生长的皮肤表面的角质层和鳞片等。在蜕皮前,蛇的新皮肤会在旧皮肤下面生成,包括眼睛表面的透明鳞片也会生成新的一层。此时的蛇,看上去斑纹模糊、眼睛浑浊,显得十分苍老。蜕皮完成后,蛇看上去焕然一新。由于这一特点,蛇常被视为再生和长寿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蛇寿无穷。因其不断生长和蜕皮、冬眠和苏醒的特点,蛇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野中往往与"长寿"的寓意紧密关联。蛇的寿命长达百年、千年的记载,散见于各典籍,如《述异记》记载"水虺五百年化为蛟",《搜神记》中则有"千岁之蛇,断而复续"之说。</p> <p class="ql-block">顽强的生命力晋代傅玄的《灵蛇铭》赞曰:"嘉兹灵蛇,断而能继。翼,行不假足。上腾霄雾,下游山岳。"蛇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能在不同环境中灵活应变,即便在恶劣的境况中,蛇也能顽强地生存下来。这份对生存的执着与渴望,彰显了蛇类旺盛、顽强的生命之力。</p> <p class="ql-block">西汉·叠鼓形狩猎场面贮贝器。</p> <p class="ql-block">结语。数千年来,蛇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说、民俗、哲思中,始终具有独特地位。从历史悠久的蛇文物,金玉满堂的民俗寓意,到与时行止、委蛇能远的精神志趣,无不彰显着蛇在中华文明中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埤雅》记载:"灵蛇弃鳞,神龙解角。以言至人达士,超世拔俗,委蜕万物之上。"蛇的蜕皮,不仅是生命更新的自然过程,更代表着中国人对自我革新、不断成长、出类拔萃、超越凡俗的理想境界的追求。"君子之学如蜕",愿每一位观众得灵蛇蜕变之力、聚宝之福,于2025乙巳蛇年蜕变超越,辉光日新,福泽绵长,共绘华章!</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钟之最介绍 。北京钟楼二层悬挂着一口古代报时铜钟,铸于明永乐年间。钟通高7.02米,钟体高5.55米,下沿直径3.4米,最大厚度0.245米,重约63吨。该钟以其帝都定鼎之地位、精湛之铸造之技、悬挂之非凡、报时之功能著称于世,是目前世界上最早铸造、重量最重的报时铜钟,堪称"古钟之王"。大钟钟体材质为铜锡合金,撞击时声音浑厚绵长,"都城内外,十有余里,莫不耸听"。</p> <p class="ql-block">‌北京钟楼最著名的传说故事是'铸钟娘娘'的凄美传说‌,讲述了工匠之女华仙为铸钟献身的故事。传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因原铁钟音色不佳,皇帝下令重铸铜钟。工匠华严历时三年未成,面临斩首危机。其女华仙在铸钟关键时刻‌纵身跳入熔炉‌,以生命为代价促成铜钟铸成。‌‌‌‌传说当时华仙身着红衣红鞋跃入熔炉,父亲仅抓住一只绣花鞋。炉火瞬间升腾,终铸成重63吨、高7米的铜钟。‌‌民间相传风雨夜钟声含"鞋"字尾音,被视为华仙寻鞋的呼唤。‌‌文化传承与实证:钟楼西侧建有金炉娘娘庙,至今仍有香火祭祀‌‌。科学佐证‌:2018年大钟寺展出初代铁钟时,内壁发现人血痕迹,经检测为明初遗留‌‌。</p> <p class="ql-block">  鼓楼与钟楼,自元明清三代起便是京城的报时中心。清初规定,晚上8点(定更)和早上5点(亮更)时,先击鼓后敲钟,其余时间则只撞钟不击鼓。每次击鼓54下,一天两次共108下,这种“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的节奏。 然而,这个传统的报时方式在1924年被北洋政府废除。虽然当时西洋表已流行,北洋政府却坚持使用炮声报时。最初在宣武门城楼放置了两门退役的德国克虏伯野炮,每天午时开炮报时。据说第一天开炮就震塌了附近两间民房,后来不得不将两门炮分开放置。由于费用高昂,这种报时方式只持续了没几年就停止了。</p> <p class="ql-block">至此,从2025年2月25日开始,用时近五个月,用脚步丈量中轴线的任务就完成了。这是游览完中轴线最北端的钟楼后,在钟楼北侧也就是中轴线的最北端留下的纪念脚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