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题1】《劝学》强调“学不可以已”,文章开篇是如何通过“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等一连串比喻来论证后天学习的重要性的?</h3></br><h3>文章开篇连续使用三个比喻:靛青比蓝草更青,冰比水更寒,直木通过“鞣”可以变成合乎规矩的圆轮。这些比喻都说明了事物经过后天的加工改造,可以比原来的状态更好、更优越。由此顺理成章地引出君子通过“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就能增长智慧、行为没有过错的结论,形象生动地论证了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本性、提升人的品质这一核心观点。</h3></br><h3>【题2】《师说》是如何将“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进行对比,来批判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的?</h3></br><p data-pm-slice="0 0 []">文章通过对比论证,尖锐地指出了时弊。一方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圣人尚且如此谦虚好学。另一方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普通人反而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这种强烈的反差,有力地揭示了“耻学于师”的荒谬性,并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必然结果,批判深刻,发人深省。</h3></br><h3>【题3】请解释“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中两个“而”字分别表示什么关系,并说明其论证作用。</h3></br><p data-pm-slice="0 0 []">第一个“而”表示<b>转折关系</b>,相当于“却”。意思是,(如果)雕刻了一下却放弃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折不断。</h3></br><h3>第二个“而”表示<b>递进或条件关系</b>,相当于“并且”或“如果”。意思是,(如果)不停地雕刻下去,(那么)坚硬的金属和石头也可以雕刻成功。</h3></br><h3><b>论证作用</b>:通过正反对比,从反面和正面有力地论证了学习必须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道理,极具说服力。</h3></br> <h3>【题1】《反对党八股》有很强的针对性,文章批判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毛泽东是如何通过对比斯大林的演说和我们“老爷”的文章,来批判这种文风的?</h3></br><p data-pm-slice="0 0 []">文章举出斯大林在苏联反侵略战争爆发的关键时刻发表的演说为例,其长度“只有我们《解放日报》一篇社论那样长”,内容精粹有力。与之对比,我们的一些“老爷”写文章“起码得有几万字”,却“长而且空”。通过这种具体、鲜明的对比,有力地揭示了党八股“又长又臭”的弊病,突出了在战争时期提倡短小精粹文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h3></br><h3>【题2】《拿来主义》运用了“破立结合的写法”,文章在批判“送去主义”和错误对待外来文化的两种态度后,是如何运用“大宅子”的比喻来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的?</h3></br><p data-pm-slice="0 0 []">文章将文化遗产比作一座“大宅子”,生动地阐明了对待它的三种态度和“拿来主义”的正确做法:</h3></br><h3><b>破</b>:批判了因害怕被“染污”而不敢进门的“孱头”,和放火烧光以示清白的“昏蛋”,以及不加分辨全盘吸收的“废物”。</h3></br><h3><b>立</b>:提出了“拿来主义”者的正确做法是“占有,挑选”。对“鱼翅”这样的养料,要“吃掉”;对“鸦片”要区别对待,送到药房“以供治病之用”;对“烟枪和烟灯”这类糟粕,则要坚决“毁掉”。通过这个比喻,具体清晰地阐明了“拿来主义”吸收精华、剔除糟粕的原则。</h3></br><h3>【题3】《反对党八股》在批判第四条罪状“语言无味,像个瘪三”时,是如何运用比喻来论证的?</h3></br><p data-pm-slice="0 0 []">文章将党八股文章比作“瘪三”,形象地指出其“干瘪得很,样子十分难看”的特点。又将这种文章中的语言比作“死板板的几条筋”,与人民群众“生动活泼的”丰富语汇形成对比。这些比喻通俗易懂,尖锐泼辣,极具讽刺意味,将抽象的文风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深刻揭示了党八股语言的贫乏、枯燥和脱离群众,使批判生动有力,令人印象深刻。</h3></br> <h3>【题1】黑塞的《读书:目的和前提》充满了睿智的思考,他是如何阐述“真正的修养”与读书的关系的?你如何理解“没有爱的阅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这句话?</h3></br><p data-pm-slice="0 0 []"><b>关系</b>:黑塞认为,“真正的修养”不追求具体功利目的,而是为了“自我完善”,读书是通向这种修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读书的目的不是获取僵死的知识,而是通过与杰作建立“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人生变得充实、高尚、有意义。</h3></br><h3><b>理解</b>:这句话强调了阅读中真诚情感和个人投入的重要性。如果读书没有发自内心的热爱与敬重,只是为了炫耀或完成任务,那么知识就无法内化为生命的一部分,无法滋养人的心灵(性灵),反而成了一种精神负担,这是对读书和自我最严重的伤害。</h3></br>【题2】王佐良在《上图书馆》中回忆了在清华图书馆“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这给你怎样的启示?(此题为开放性题目,答案不唯一,旨在启发思考)<p data-pm-slice="0 0 []"><b>启示一</b>:图书馆是一个系统、丰富的知识宝库,能为我们打开远超个人视野的广阔世界,提供系统学习和自由探索的可能。</h3></br><h3><b>启示二</b>: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如文中的高台灯、宁静的环境)对激发阅读兴趣、提升阅读体验至关重要。</h3></br><b>启示三</b>:与好友共同阅读、探讨,可以相互启发,共同进步,使阅读过程更加愉快和深刻。这提醒我们应珍惜并善用身边的图书馆资源,享受阅读带来的成长与快乐。【题3】王佐良在文末引用莎士比亚的台词来赞叹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为什么作者认为图书馆能引发他关于“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的联想?<p data-pm-slice="0 0 []">因为图书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存放地。那“气象万千”的建筑和其中浩如烟海的藏书,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的壮丽殿堂。它汇集了人类“高贵的理性”和“伟大的力量”(即知识、思想与艺术),是人类精神成就最集中的体现。因此,身处其中,作者自然而然地由对知识殿堂的崇敬,升华为对创造了这一切的人类自身的由衷赞叹。</h3></br>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vSN12zpI5-nM2XftmR6YcA" target="_blank">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月月鸟007》,著作权归作者所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