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之前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是硬逼着自己往下读,好比囫囵吞枣,整个枣子下肚却没有品尝出任何味道。暑假准备二刷。</p><p class="ql-block"> 今天主要读了绪论,对关键术语部分的“大概念”、“评估”有了新的认识,尤其是评估概念相关的“持续性评估”、“表现性评估”和“形成性评估”有了新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文章中有这样的表述:</p><p class="ql-block"> 我们论述的一个核心前提是:只有通过多种持续性的评估,以及更大程度地关注形成性(和表现性)评估,才能产生和激发理解。</p><p class="ql-block">一、核心概念拆解</p><p class="ql-block">1. "多种持续性的评估":指超越传统考试的多元评价方式(如项目展示、课堂观察、学习日志等),且贯穿学习全过程而非仅限阶段节点。</p><p class="ql-block">2. "形成性评估":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动态评估(如随堂反馈、小组互评),其核心目的是改进教学与学习过程。</p><p class="ql-block">3. "表现性评估":要求学生通过实际任务展示能力(如实验操作、演讲辩论),重点考察知识应用能力。</p><p class="ql-block">二、为什么这个前提如此重要?</p><p class="ql-block">1. 理解的本质决定评估方式</p><p class="ql-block">• 真正理解=知识迁移+灵活应用+批判思考</p><p class="ql-block">• 传统标准化测试只能检测碎片化知识记忆</p><p class="ql-block">• 多元评估如同"多棱镜",能多维度折射理解深度</p><p class="ql-block">2. 教育神经学依据</p><p class="ql-block">• 大脑需要多次强化和不同场景激活才能形成持久理解</p><p class="ql-block">• 形成性评估提供的即时反馈能促进神经回路优化</p><p class="ql-block">三、具体实践场景举例</p><p class="ql-block">1. 数学课堂:</p><p class="ql-block">• 形成性:解题思路口头报告+错题分析会议</p><p class="ql-block">• 表现性:设计社区停车场测量方案</p><p class="ql-block">• 持续性:每周概念图迭代更新</p><p class="ql-block">2. 语文学习:</p><p class="ql-block">• 形成性:写作过程中的多次同伴互评</p><p class="ql-block">• 表现性:改编课文为剧本并演出</p><p class="ql-block">• 持续性:阅读档案袋(含读书笔记、反思日志)</p><p class="ql-block">3.地理学习:</p><p class="ql-block">高中地理案例:城市交通治理</p><p class="ql-block">持续性:每周学习日志、概念图更新,追踪理解进程。 </p><p class="ql-block">表现性:分组调研,设计交通提案并模拟汇报(GIS/数据图表)。 </p><p class="ql-block">形成性:教师草稿反馈、同伴互评,即时改进。 </p><p class="ql-block">目标:知识整合→解决真实问题,提升数据分析与表达能力。</p><p class="ql-block">四、给学生的建议</p><p class="ql-block">1. 转换心态:把评估视为学习工具而非审判</p><p class="ql-block">-例:收到批改后先看反馈建议而非分数</p><p class="ql-block">2. 主动参与评估设计:</p><p class="ql-block">可与教师协商自选展示理解的方式</p><p class="ql-block">例:用短视频替代传统报告</p><p class="ql-block">3. 建立元认知习惯:</p><p class="ql-block">定期自问:"我现在真正理解了什么?还有哪些模糊点?"</p><p class="ql-block">• 使用KWL表格(已知-想知-学知)跟踪理解进程</p><p class="ql-block">4. 利用形成性反馈:</p><p class="ql-block">将教师的书面评语转化为具体改进动作</p><p class="ql-block">例:若反馈"论证不够深入",可专门练习证据链搭建</p><p class="ql-block">五、常见疑问解答</p><p class="ql-block">Q:更多评估是否意味着更多负担?</p><p class="ql-block">A:关键在于质量而非数量。好的形成性评估往往融入教学过程本身(如课堂讨论中的即时提问),反而能减少为考试突击的压力。</p><p class="ql-block">Q:如何判断自己达到了真正理解?</p><p class="ql-block">A:试试"费曼技巧":能否向完全不懂的人清晰解释这个概念?能否发现知识间的意外联系?(如物理公式与诗歌韵律的抽象共性)</p><p class="ql-block">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持续终生的理解力。当我们把评估转化为学习的伙伴而非裁判时,就能在求知之路上获得更深刻的领悟和更长久的成长。记住:理解不是终点,而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正如评估不应是学习的终结,而应是推动理解持续生长的催化剂。</p> <p class="ql-block">我们论述的一个核心前提是:只有通过多种持续性的评估,以及更大程度地关注形成性(和表现性)评估,才能产生和激发理解。</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