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恩施:陈诚治世与山民抗战的交响

板党(廖建华)

<p class="ql-block">烽火恩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诚治世与山民抗战的交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题记: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不忘历史。暑假期间,我带着从上海回来的外孙女参观恩施抗战历史陈列馆。再读湖北民族大学邓辉煌教授的《陈诚抗战时期对鄂西民族地区治理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02期)一文,深受启发,特写此文。图片来自陈列馆内。如有侵权,请与本人联系,马上改正。</p> <p class="ql-block">在血色山河漫卷的抗战岁月里,鄂西崇山峻岭间,一座土家山城——恩施,如一颗被历史烽烟淬炼的明珠,见证着一段交织着铁腕治世与全民抗战的传奇。1940年,当陈诚带着“新湖北建设计划大纲”踏入这片土地时,恩施正深陷于战火纷飞与积弊沉疴的双重困境之中。</p> <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军铁蹄逼近长江三峡,素有“川鄂咽喉”之称的恩施,骤然成为战略要冲。这里山高谷深,交通闭塞,土家族山寨如繁星散落云端。百姓生活困苦不堪,“辣椒代盐巴,苞谷壳当被”的民谣,唱尽了生存的艰难。土司制度的阴影仍未完全消散,社会秩序混乱,鸦片烟馆的青烟与求神问卜的喧闹交织,扭曲着这片土地的图景。</p> <p class="ql-block">恩施县政府门前,县长更迭频繁,如走马灯般换了一任又一任。劣绅豪强把持乡里,保甲人员私征苛税,甚至出现县长与土豪勾结杀人越货的恶行。1940年初春,饥民抢米风潮席卷八县,暴露出这个边陲之地积重难返的治理危机。而此时,整个恩施地区,在抗战的大背景下,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日军侵略的阴霾笼罩,人民渴望和平与安宁,却又在困境中苦苦挣扎。</p> <p class="ql-block">陈诚初至恩施,便以雷厉风行之势开启经济突围战。在咸丰县龙潭司村,那个风雪交加的清晨,他拄着木棍,踏雪而来,身后跟着扛测量仪的技术员。他们翻山越岭,丈量土地,规划出横跨鄂西的灌溉网络。广润渠的清泉潺潺流淌,滋润着干涸的农田;胜利渠畔,稻浪翻滚,映照着军民忙碌的身影。短短两年,冬作面积激增6万亩,鄂西粮仓初具规模,为抗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p> <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陈诚将内迁工厂安置在巴东野三关的山洞里。机械轰鸣声惊醒了沉睡的古驿道,巴东机械厂生产的军械零件,通过纤夫背负穿越险滩,运往前线。手工业也迎来复兴,铁匠铺的火星照亮夜空,织布机的梭声编织出军民急需的布匹,“洋布贵如金”的岁月成为历史。经济的复苏,让恩施在抗战的艰难时期,有了支撑下去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恩施城隍庙前的空地上,陈诚亲手将“新县制”告示贴上斑驳的墙垣。这一政令如惊雷炸响土家山寨,废除千年保甲旧制,建立乡公所。昔日的土豪劣绅被戴上镣铐游街,新任乡长多是穿着草鞋的青年学生。他们在月光下教老农认字,传播着民主政治的启蒙思想。政治的革新,让恩施的社会秩序逐渐走向正轨,为抗战的胜利营造了稳定的内部环境。</p> <p class="ql-block">在七里坪的破庙里,省立联中的师生们支起黑板授课。陈诚常在晨雾中巡视课堂,看着流亡学子在桐油灯下苦读,他暗自发誓要守护这片知识火种。当美国飞虎队飞行员与本地少年在清江畔切磋球艺时,现代体育精神正在打破千年的文化隔阂。教育的普及,培养了大量人才,为抗战和战后的建设储备了力量。</p> <p class="ql-block">咸丰县城的盐仓前,排队领盐的队伍蜿蜒如长蛇。陈诚推行的“计口授盐”政策像春风化雨,盐票制度终结了奸商垄断。山民用竹篓背回的不仅是救命盐巴,更是对政府的信任。而在利川南坪,“二五减租”的实施让佃农第一次挺直腰杆,40%的佃农变身自耕农,土地改革的风暴悄然重塑着乡村秩序。民生的改善,让恩施人民更加坚定地支持抗战。</p> <p class="ql-block">在陈诚铁腕治世的同时,恩施人民也以自己的方式投入到抗战中。这片土地上,征兵的号角不断吹响,10万多名恩施儿女毅然奔赴战场,他们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和平的渴望,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出征的民夫多达61万多人,他们肩挑背扛,为前线运送物资,用自己的双脚丈量着抗战的道路。征集民工110万人次,几乎到了“无人不是夫,无处不是役”的地步。每一个恩施人,都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抗战的支持。</p> <p class="ql-block">1943年,日军为打击中国第6战区部队、夺取川江门户石牌要塞以威逼重庆,发动了鄂西会战。此次战役中,恩施作为战略要地,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中国军队依托恩施山地地形,依托既设阵地,逐次抗击日军的进攻。恩施军民齐心协力,中国军队将士奋勇杀敌,民间力量积极支援前线,送粮、送药、救护伤员。经过激烈战斗,中国军队成功挫败日军进攻,保卫了恩施及川江门户的安全,粉碎了日军打通长江上游航线的企图,牵制了日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兵力部署,为盟军反攻创造了条件。</p> <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也高度重视和加强对恩施地区抗日统一战线的领导。先后派出雍文涛、何功伟等10余名领导干部来恩施建立组织,发展力量。他们广泛联系各个界别、阶层的人士,组织各种形式的抗日救亡运动。随着中共组织宣传影响的增强,中共党员队伍不断扩大,时有党员1900多名,成为恩施地区领导抗日救亡的中坚力量。他们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殊死的斗争,为抗战的胜利争取了广泛的群众基础。</p> <p class="ql-block">1943年元旦节,万人空巷的清江畔,陈诚主持的清江大桥通车典礼震撼山城。这座承载军民希望的大桥,至今仍是连接鄂西的生命线。站在桥头眺望,当年修筑工事留下的石窝,诉说着血肉长城的悲壮。</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恩施博物馆里,珍藏着陈诚手书的“新湖北建设纲领”。泛黄的纸页上,“抗战建国”四字力透纸背。这座曾经被遗忘的边城,因陈诚的到来,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艰难转身。而恩施人民在抗战中的贡献,也如璀璨星辰,镶嵌在历史的长河中。</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漫步在风雨桥头,仍能触摸到那个时代跳动的脉搏。那是理想主义者在血与火中书写的治国蓝图,是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迸发的坚韧力量。陈诚的铁腕治世与恩施人民的全民抗战,共同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英雄赞歌,在历史的长河中回响不息。</p> <p class="ql-block">硝烟散尽八十余载,当我们以更广阔的视角回望这段历史,会发现人性在时代洪流中的复杂投影。1949年渡江战役前夕,那位曾在鄂西山林中推行土改的将领,此刻正指挥着金门战役的炮火。他在台湾推行的三七五减租,与鄂西的土改政策遥相呼应,却又在两岸间划出深深的历史鸿沟。</p> <p class="ql-block">清江水静静流淌,见证过抗战烽火的清江大桥已经由木结构变成了钢精混凝土结构,但桥下原来木桥的石墩旧址依然还在,依稀可见时光雕刻的沧桑。这座连接两岸的大桥,恰似历史的隐喻——有些裂痕可以被时间弥合,有些选择却注定成为永恒的注脚。而恩施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将永远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中熠熠生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