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宝光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宝光大道81号,为佛教禅宗丛林,始建于隋代,现为清代重建遗存,占地面积80000余平方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宝光寺由福字照壁、山门殿、天王殿、舍利塔、七佛殿、藏经楼等建筑组成,建筑面积20000余平方米。宝光寺是四川成都地区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收藏文物丰富的佛教寺庙。</p><p class="ql-block">2001年6月25日,宝光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020年12月23日,成都市新都区宝光寺历史文化街区被公布为四川省第三批历史文化街区。</p> <p class="ql-block">新都宝光寺是中国佛教禅宗重要寺院,始建于隋代,现存清代建筑群,以'寺塔一体'布局和'东方斜塔'闻名,集历史价值、建筑艺术与宗教文化于一体,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新都宝光寺是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的一座千年古刹,始建于隋代(初名大石寺),唐僖宗赐名“宝光寺”,现存建筑多为清代重建遗存,以“寺塔一体、塔踞中心”的独特布局闻名,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宝光寺舍利主要指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一颗白舍利和一颗黑舍利),现供奉于寺内舍利宝塔中,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唐僖宗时期(881年)发现13颗舍利,以及清代光绪年间真修和尚从斯里兰卡迎请的两颗舍利。</p> <p class="ql-block">寺内现存两颗珍贵舍利:一颗为唐僖宗时期发现的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白色骨舍利与黑色发舍利),另一颗为清代真修和尚从斯里兰卡带回的佛舍利。 </p> <p class="ql-block">宝光寺罗汉堂是西南地区著名的佛教艺术殿堂,其历史可追溯至清朝道光年间(1821—1841年),由方丈妙胜和尚主持修建。该堂以独特的建筑结构和丰富的雕塑内容闻名于世。</p> <p class="ql-block">宝光禅排是以大豆拉丝蛋白、甘蔗为核心原料制作的川派素食菜肴,通过油炸与翻炒工艺形成外酥里嫩的口感,模拟肉类纤维质感,兼具咸鲜香辣的复合风味。其以甘蔗为“骨”、大豆蛋白为“肉”的造型技法脱胎于传统仿荤素斋技艺,2021年12月入选四川省“天府名菜”名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该菜品源于寺院饮食文化,融合佛教“空色”哲学与川菜调味技艺,由宝光寺素斋传承人研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制作需将大豆蛋白浸泡调味后穿入甘蔗薄片,经高温油炸定型,再与竹笋、袖珍菇等辅料翻炒,突出豆豉、花椒等川式风味元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宝光寺素食制作技艺于2023年入选四川省非遗名录,宝光禅排作为其代表性菜品,由非遗传承人陈宗富等延续清代仿荤传统并创新定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佛教信仰通过对生命本质的洞察和修行实践,为人生提供超越苦难的智慧与心灵解脱之道。其核心思想围绕无常观、因果律、慈悲心与内在修行展开,引导人们以平常心看待得失,通过自我净化实现精神升华。</p> <p class="ql-block">信仰是人生的精神坐标,通过赋予生命方向感与价值支点,帮助个体构建意义体系和应对复杂世界的内在力量。</p> <p class="ql-block">佛教的核心思想观念以缘起性空为哲学基石,以四圣谛为根本教义,通过八正道等修行方法实现涅槃寂静的终极目标。 其思想体系包含对宇宙规律的深刻认知(如因果律)、对生命本质的哲学思辨(如无我论),以及引导实践的伦理准则(如慈悲利他),形成了兼具哲学深度与实践指导性的完整体系。</p> <p class="ql-block">信佛的本意是通过对佛陀教导的智慧与慈悲的信仰和实践,实现自我觉悟、离苦得乐,最终达到解脱生死轮回的境界。其核心包括信因果法则、信众生本具佛性、信修行可成佛,而非盲目崇拜神灵或偶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