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的觉醒》解读第10天

阳妈

<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8日,星期二</p><p class="ql-block">解读书籍:【美】沙法丽·萨巴瑞《家庭的觉醒》</p><p class="ql-block">先把一句话种在心里,当做一颗种子。这句话叫: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给别人我们自己没有的东西。</p><p class="ql-block">#书中内容</p><p class="ql-block">1、有觉悟的爱别人,就是要增强这种能力,走出自我,与他人持续联系在一起。这意味着我们不要求对方同样爱我们,也不为他们对我们的爱设置什么条件,换句话说,我们对别人的爱是不包括我们的感觉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种爱的定义,挑战我们,先去尊重自己。使我们自己感到自我满足,满足到根本不需要别人来帮忙实现这种满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种对爱的理解让我们享受到一种广阔的自爱,使我们感到完整,进而他人也可以沉浸在自爱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觉悟的自爱,意味着我们持续与内心的灵魂对话,同时对我们的黑暗面显示出极大的同情,它意味着我们深刻地认清了自己的不足和局限,从而不断地进行自我关怀和自我安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整个身心成为一体,我们不再把自己视作一个受伤的、委屈的,因此总是需要别人帮助的人。学会如此深刻地爱自己,很自然地我们也会向周围的人,尤其是我们的孩子释放同样的能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爱和恐惧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当我们用“因为”这个词来解释我们的动机时,我们就已经不再处于爱的状态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为爱提供了附加条件,已经走偏了,爱是没有条件的,它不需要一系列具体的期望得到满足之后才被表达出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如果你爱他,你就应该此时此刻的他。只要你开始真心地接受他,他就会对你敞开心扉。你为他担惊受怕,这是你的感受,不是他的感受,除非你学会驯服你的恐惧,但不是通过让他达到你的标准来实现,否则你就没有办法跟他沟通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对孩子的爱,请从接纳开始,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认可他们常见的一些缺点,例如行为粗鲁,缺乏学习动力,甚至他们的坏习惯。它仅仅意味着我们接受孩子有权利做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的职责不是去评价他们,而是鼓励他们找到自己的价值,认识到自己有价值的孩子,会自然地避开阻碍与我们建立联系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有些家长关于爱的观念,不是对孩子百般控制,而是尽力去取悦孩子。他们抚养孩子的时候没有明确的界限,这些父母无法对孩子说不,他们认为爱就是要当好人,就是永远不让孩子觉得有半分的不舒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孩子无法忍受任何形式的不适,因为他们的父母教导他们觉得不舒服是坏事。因此为了逃避不是的,他们经常沉迷上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再一次证明我们对于爱的理解足以抑制我们的能力,使我们不能真正地满足孩子对我们的需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8、如何从爱走向觉悟呢?我们的爱的基础应该抛却恐惧,建立信任,我的爱应该从自我专注到连接彼此。我表达爱的方式应该是我的孩子感受不到爱,就不是爱。我的爱应该从我的需求到我的觉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9、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默认的愿望是要让孩子过得快乐。但是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是,追求快乐,其实对孩子也是有负面影响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种关于快乐的观点往往会导致无尽的烦恼,这些我要快乐,或者我的孩子值得拥有快乐的想法,来自我们当下存在某种匮乏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换句话说,我们的注意力全部放在我们所没有的东西上,而不是宇宙已经赐予我们的丰盛的资源。所以独立宣言赋予我们每个人追求幸福的权利,但是我们没有意识到幸福并不只是由快乐带来的幸福,有的时候还伴随着痛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0、觉醒式的教养,是完全不惧怕令孩子觉得不舒服的方式,如果这正是他们成长所需要经历的感觉的话。也不会惧怕对孩子说不,如果这是能带给他们最大利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种教养方式不会为家长或孩子寻找简单的方法,他寻求的是最适合他们成长时期的方式,他关注的重点永远是怎么样令孩子成长为最有韧性和最强大的自我,而不是怎么令他们在任何时刻都觉得快乐和舒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1、生命不会永远是快乐和舒适的,无论我们多么希望他是。不经过磨砺,我们就不会成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2、生命是无常的,希望生活不会变化,就犹如期待下雨不会被淋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3、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把幸福等同于事情的结果,而不是过程。我们把事情的结果当作了衡量幸福的标准,我们在自己与生活的关系中设置了很多的条件,而这正是阻挡我们,使我们找不到那永恒的内心安宁的原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4、我们相信一个人越成功,他就越有机会避开苦难。真相是我们永远无法逃脱我们经历痛苦的可能性,潜在的伤痛随时都是有可能发生的。即使是成人对生活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我们有时也难免会受伤,朋友背叛,伴侣抛弃,龙卷风,自然灾害地震,一个酒驾的司机开车迎面而来,跟我们撞了车,洪水起火摧毁了家园。我们要知道只要我们活着,痛苦就是无法避免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5、只有把内在与外在分开,我们才会认识到无论外在的情况如何改变。我们真正的内心,是有能力继续调整并重新迸发出活力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我们有了这个领悟,我们内心就会把生活里的挑战看作是动力,而不再是伤害,是勇气而不再是恐惧。也许迎着生活的巨浪起舞,迎着潮起潮落航行,相比于逃避风浪,前者才是生命的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6、我们的挑战是把生活中的快乐和痛苦视为神圣的平等,他们会给我们带来同样的机会。如果我们以这种方式对待人生,并且教会孩子怎么去做,我们就可以停止对幸福的追求。因为我们已经明白,投入到生命的所有过程已经是最大的圆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7、接受生活原本的样子,它意味着觉察到每时每刻都包含着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有悲、有喜、有痛苦、有快乐。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孩子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他们并不为各种际遇写下幸福或不幸的剧本,他们只是感受着自己的感受,然后继续生活这种随遇而安的能力在许多大人身上已经找不到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我们非常害怕离开已知的环境,幻想着生活必须在自己的控制之下,当生活尤其是我们的孩子挑战这种幻觉时,我们觉得毫无防备,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就只好把这种无力感以愤怒或者焦虑的形式发泄到孩子身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要是我们能拥抱生活原本的模样,不被好或者坏的感觉影响,那该多好,这样我们就能以更加优雅的姿态迎接生命的位置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青音姐解读</p><p class="ql-block">1、无论是苦难还是幸福,它都是生命的圆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或许我们是一直掉进坑里,这个坑叫“避免不幸”。其实避免不幸,就会使我们不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比如说你每一天都避免今天千万不要不顺利。当遇到不顺就会出现这些模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种模式跟老天爷生气,我们会慢慢的形成一种叫做受害者情节的心理思维定势。让你整天跟老天爷生气,跟别人生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种思维模式跟自己生气,容易形成自我攻击。所有一切糟糕的发生都怪我,怪我笨,怪我傻,怪我不长记性,怪我不细心,怪我能力不行,怪我自卑,怪我懦弱,怪我好欺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受害者情节或者是自我攻击,会长久地破坏你的心理状态。一旦你的心理状态被长久的破坏,慢慢的你就会形成心理学上的叫做认知失调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长久的认知是会改变我们的大脑激素的,直接导致焦虑、抑郁以及一种叫做愤恨的情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而愤恨的情绪愤恨的时间久了,你的大脑就会进入到一种我们叫他做非常亢奋的一种状态,这种亢奋就是一种暴躁,一种狂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狂躁症就是长期的受害者情节带来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而如果长期的自我攻击,一切都怪我,一切都是我不好,这就形成抑郁症的状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而受害者情节和自我攻击在心里存在的时间久了,你就会形成躁郁症(双向情感障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当然狂躁症、抑郁症、躁郁症,躁郁症就叫双向情感障碍,它当然也有遗传的因素在,但是他跟这个人长期的认知,长期的心理状态是分不开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8、那么如果我们说一个人他有躁郁状态,事实上这不是最可怕的。因为他还是清醒的,他只是有的时候他需要靠药物来调节一下大脑激素。靠小药片儿调解调解就没关系了,他的正常生活是不受影响的,他还是有生命力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上医院遵医嘱,用小药片把激素调过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看看心理咨询师,调整认知。或者是跟着更好学苑长期浸泡式的学习,让认知一点一点的修正和改变过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9、更糟糕的是恐惧症,为了避免踩到狗屎,他不敢出门,他不仅不敢出门,他总幻想一出门就踩到狗屎。他的生命能量是很低的,是弱的。接下来会把你的恐惧完完全全的丢给你的孩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得去突破,青音姐面对人杂绝不惯着,真真正正的实践了,什么叫做既不内耗也不好惹。这个能力也不是一天炼成的,我不是生来就这么勇敢,一个一个人渣练过来,就知道怎么对付这种人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0、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练出来的。没有坏人,都是师傅,放手放胆,让自己练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冥想时刻</p><p class="ql-block">关键词:停止比较</p><p class="ql-block">我们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跟他人进行比较,这种坏习惯会让我们感到很焦虑沮丧,甚至自我怀疑。当我们不停的用别人的幸福和成就来衡量自己的价值时,就很容易忽视了真正的自我成长的意义。我们通过今天的冥想之旅学习放下比较的心态,专注于自身的成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