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理想的高远,也懂得抵达理想需要一步步贴近人心

东北向前

<p class="ql-block">“鲁人猎较,孔子亦猎较”,“乡人傩[nuó],朝服而立于阼[zuò]阶”,“难言之互乡,亦与进其童子”。在当时固不能无惑之者矣。</p> <p class="ql-block">顺势而为,方见圣人之智</p> <p class="ql-block">孔子的行事中,常有看似与“圣人”身份不甚相合的举动:鲁人盛行猎较之俗,他便随之参与;乡人举行驱傩仪式,他身着朝服立于阼阶;即便是难以理喻的互乡之人,他也愿接纳其童子并与之交谈。这些做法在当时,想必让不少人困惑——为何以“克己复礼”为志的夫子,会迁就世俗、容纳异见?</p> <p class="ql-block">实则,这恰是孔子的智慧所在。所谓“圣人之行,初不远于人情”,真正的坚守从不是脱离现实的孤高。猎较虽为习俗,却暗含乡邻间的协作与秩序;傩戏虽属巫祝,却承载着民众对安宁的祈愿;互乡虽难打交道,其童子却本无过错。孔子的参与与接纳,并非妥协于陋习,而是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上寻求引导的可能:他以猎较融入乡俗,却在其中践行“义”的准则;他以朝服待傩戏,是在敬畏中传递礼的庄重;他接纳互乡童子,是用包容播撒善的种子。</p> <p class="ql-block">世人多惑于“坚守”与“变通”的对立,以为唯有拒斥世俗方能彰显高洁。孔子却告诉我们:真正的理想,从来扎根于现实的土壤。若一味站在高处苛责世俗,看似坚守原则,实则隔绝了影响人心的路径;若能顺势而为,在理解与尊重中悄然引导,反而能让正道如春雨般“随风潜入夜”。</p> <p class="ql-block">这种不疾不徐、兼容并蓄的态度,正是“量力有渐”的生动体现——知道理想的高远,也懂得抵达理想需要一步步贴近人心。那些当时的“惑之者”,或许没看懂:圣人的伟大,从不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孤绝,而是能在世俗的尘埃里,踏出一条通往光明的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