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从山坡上燠热的空气与绿植中回到山脚,感觉凉爽了许多。坐在天幕下看四周景色,河流的下游一群人在戏水。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几个男的脱了衣裤,在水流相对平缓、稍深的一段游泳。扑腾一阵之后,他们打起水仗(或者是像泼水节那样相互洒水),我看到几个女生也加入了“战场”,身上衣裙全都湿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胡老师看得心痒,脱了衣裤也到河里去,可是我们这边只有光荷相应,他俩下到河里去互泼了一阵。看那群年轻人逆着河水慢慢往河流上游走,光荷发出挑战,“一起来泼!”那群年轻人很高兴,晃着膀子以螃蟹走路的姿势逼近。光荷他们终是寡不敌众,这边就她和胡老师两人,而那边男男女女十多人——于是一群年轻人得胜,继续蹒跚着走向上游。他们到达我们之前探路的终点处,水深流急,玩了会也慢慢返回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们回到他们之前游泳那段河道又打了会水仗。阳光依然燠热,微风似有若无,我看到群岚之中草木苍翠,众山之上白云朵朵。山中云尤有可看,或大或小,起起落落,聚聚散散,出出没没极尽变化,让人仿佛一日看尽千年。所有俗虑在升降起落之间消释、涤除尽净。我觉得看云是一种适合身心放松的行为。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想必也不是在长安城中,至少是在辋川别业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差不多已近傍晚时分,我们收拾东西,各家的各自搬回车上;能吃的分吃了,能烧的重又摇动鼓风机,不能分解的便带走。这次“岔河游”有一个遗憾,我终未到岔河与横江汇合处去看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岔河日暮,兴尽晚回车,重入草木深处。黄花,黄花,暗香掠过山路。董磊、光荷作意要带我们去看看以前他们出游发现的雨霏“胜景”。于是出了岔河群山,我们继续往深山更深处行去,目标:大寨子乡雨霏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前送教下乡,到西梁山之大寨子乡,曾经过“雨霏”这个村,印象深刻是因在这荒寒山区竟有这么个诗意的地名。经过时云遮雾罩,确实细雨霏霏,但人烟稀少,感觉荒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经过了雨霏村,又转而向南,开始攀爬,继而蜿蜒穿行于山高林密坡陡弯大的崇山峻岭中。此处山势雄浑磅礴,大起大落形成深沟巨谷。开始行于山脚,感觉对面云深不知处;等到自己转上群山之巅时,回看来时路,在深绿色大沟中变得像线一样若隐若现似有若无。而刚才傍行的大山壁立千仞,好浑厚巨大的一座青铜屏障!绿草如茵如瀑流缓缓倾泻,其间各处隐现人家村落。我曾有向往山中隐居村落之愿,可看到这样深山,也觉得过于枯燥无味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胡老师明鑫实习时曾在大山包待过一年,所以了解一些西梁山群岚中情况,告诉我,山顶还有一座水库,他曾去探过险。他说,这山中,景色雄浑,偶尔来玩玩,感觉新鲜,可是若长期居住,还是……我补充他省略的内容:物质匮乏,文化娱乐生活单调,寂寞无耐。还好,现在交通方便许多了,若退回几十年去,这深山中基本不与外界联通,居住在这些地方差不多就是隐居世外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山上多杉树,高大粗壮,树林阴翳,似乎愈走愈暗。刚才在岔河所遇那场阵雨大概也下到了这里,山溪淙淙,清亮如银——不知道是不是就是那条雨霏河?开始的道路似乎还是水泥路,只不过年久失修已格愣鼓包碎石嶙峋,山风吹过,除了带来凉意还摇曳着单调野花的楚楚生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再转弯,却驶上了一段土路,路面坑洼不平车辆开始颠簸。不过,景色却渐渐好起来,左边大弯山坡上一瀑流分层级呈台阶状挂下,水势不算凶猛显得娟秀凄楚(勿怪我用词荒凉冷冽,那山中就予人这样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时天色已经昏暗了,日头早不知啥时隐到何处去。山体巨大,山中愈显阴暗,跟着寒意也来。左边山壁上有几种小野花伶仃地摇曳,右边深沟中一条河流奔腾咆哮,沟谷中石大如屋,深褐近黑,庞然似怪。河流与深沟上坡势较陡,其间松林凛然,森然密布。河流来处,视野尽头有一片较开阔的沼泽地——看得出来,那种牛毛草附着的湿地踩下去便“咕嘟咕嘟”冒泡,浅处淹没脚踝,深处可浸至膝盖。感觉此地没有较高干燥草地,不宜露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近凉风中暮色里多的是马刺,这种在妤老家滇中偏北人们喜食、野生几乎已被挖掘绝迹的植物,在南高原这山中却蓬勃茂盛,株株大如玉米茎杆,高及半人。我们计划若有时间,再来挖掘一次,炖肉喝汤,排毒养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很佩服董磊、光荷驾车载一家人寻到这么偏僻荒寒之地。这地球上,许多地方,我们经过、曾经涉足即可,没必要也不可能都去居住。定位,发现这里其实属于大山包镇,叫石门坎村。有一辆面包车播放着那种录进各种叫卖声的小喇叭,摇摇晃晃驶了出来,是一个很老的老头走乡串户兜售各种零食食品,不知那更深处村落又是何种情形?</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