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太史公笔下的《淮阴侯列传》,如同一幅泼墨写意的历史长卷,将韩信波澜壮阔又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娓娓道来。从胯下受辱的落魄少年,到登坛拜将的军事天才,再到兔死狗烹的凄凉结局,韩信的命运轨迹不仅是个人的荣辱沉浮,更折射出封建权力场中永恒的生存困境与人性的挣扎。</p><p class="ql-block"> 想到陈奕文老师主讲《淮阴候列传》时,饱满又充满复杂情感的一段段阐释和令人深思的发问:什么原因导致韩信的人生悲剧?如何用现代人的视角来审视?让我在重读《淮阴侯列传》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个出身贫寒,胸怀大志又能屈能伸,隐忍胯下之辱的少年,当他遇一知己萧何“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的助力,又被刘邦设场拜将的认可,于是,被接受的感动和知遇之恩就如一把钥匙,开启他辉煌的军事生涯。</p><p class="ql-block"> 想那韩信传奇的“兵仙”经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定三秦;击魏灭代;“背水一战”,破赵降燕;潍水之战,斩杀楚将龙且…;垓下合围,“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瓦解士气,迫使项羽自刎乌江。这一切的战绩,无不展现出“兵仙”的霸气。可以说,韩信将兵法谋略运用得炉火纯青,凭借卓越的军事智慧改写了楚汉相争的格局。刘邦曾言:“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p><p class="ql-block"> 然而,战场上的无敌并不等同于政治上的成熟,韩信性格中的自负傲慢与政治钝感,成为其悲剧结局最重要诱因。他自恃功高,在刘邦最需要支援时讨封“假齐王”,此举虽彰显了他对自身价值的高度自信,却也触动了帝王最敏感的神经。蒯通曾以“野兽已尽而猎狗烹”的典故劝其自立,并以“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加一提醒,韩信却因念及刘邦的知遇之恩而犹豫不决,终而错失良机。而后刘邦的削封之举,也未使其醒悟,这份优柔寡断与政治短视,最终将他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p><p class="ql-block"> 《淮阴侯列传》中最令人唏嘘的是韩信与刘邦君臣关系的演变,还有“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人生喟叹,暗含封建王朝权力更迭中“功臣难全”的历史规律,照见了性格与命运的纠葛,还有人性的多面与复杂,说明了在权力的游戏中,仅有能力与忠诚远远不够,洞悉人性、明哲保身才是生存的智慧。这种穿越两千年的启示,至今仍在叩击着现代人的心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