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施良方《课程理论》有感:对课程探究形式的再思考

Dimple°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施良方先生的《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出版于1996年,书中深刻的见解和对课程理论系统的阐述,依然对当今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指导意义。它从课程的基础、编制原理、探究形式到课程理论与研究,全方位地为我们剖析了课程这一教育核心要素,让我对课程的本质、目标、内容以及实施和评价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中,第三编“课程探究的形式”里对斯滕豪斯的过程模式、施瓦布的实践模式以及批判模式的阐述,让我对现代教育方式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程不仅仅是知识传递的载体,它更是社会权力、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资本进行再生产的关键机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斯滕豪斯的过程模式、施瓦布的实践模式与批判模式,这三股思想虽发端于上世纪中叶,却在当代教育实践中令人警醒。数学教育在追求“高效”和“正确”的过程中,是否忽视了思维的生长?</p> <p class="ql-block">一、理论精髓与智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斯滕豪斯的过程模式在标准化教育洪流中,坚定地反对预先设定具体行为目标,认为课程价值蕴含于教学过程本身而非终点。他认为老师不是照本宣科的机器,而是像个研究者,带着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上探索、讨论、质疑,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人文精神。其“人文学科课程计划”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施瓦布的实践模式指出了课程理论脱离实践的根本弊端。他反对当时的“理论至上”,提出课程探究应回归“实践的样式”,呼吁师生、学科专家、社区等共同参与,关注具体情境的独特性和复杂性(“折中的艺术”);提出“审议”方法,以集体智慧面对真实课堂中的“疑难”,在具体情境中寻求解决方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批判模式深刻揭示了课本里教的知识并非干净中立客观的,它背后藏着权力斗争、社会观念甚至不公平。它主张教育者需具备批判意识,引导学生质疑文本背后的假设、权力结构和不平等现象。就像保罗·弗莱雷说的,教育不是驯化,而是“解放”,他的“被压迫者教育学”正是这一思想的典范,帮助学生看清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打破社会再生产的不公循环。</p> <p class="ql-block">二、三种模式的当代教育困境</p><p class="ql-block">1. 斯滕豪斯的过程模式困境:目标既定与思维窄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举个初中几何课常见的例子:一堂初中几何课的目标常被设定为“掌握三角形全等SAS判定定理的应用”。为了“高效”达成目标,教学往往简化成:讲解定理 -&gt; 展示1-2个标准例题 -&gt; 学生模仿练习类似题型 -&gt; 快速评判对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过程模式所珍视的“探索不同证明路径”、“在试错中深化理解”被严重忽略。斯滕豪斯强调“教育成功的标准在于它是否导致有价值的活动”,但现实是学生体验不到数学探索的内在乐趣和智力挑战。评价聚焦于最终答案的对错,而非证明过程中展现的思维品质(如假设的清晰性、推理的连贯性、方法的独特性)。学生的思维被训练成“识别题型-套用公式”,而非灵活、创造性的数学思维,他们鲜活的思考与独特的感悟在悄然流失。</p> <p class="ql-block">2. 施瓦布的实践模式困境:理论脱离实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例如:“探究式学习”、“核心素养”与教师的真实情境、能力需求脱节,新课改倡导“用数学解决真实问题”,鼓励PBL,然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间与资源方面:设计一个真正有深度的数学PBL项目(如“为校园小卖部设计最优进货方案”涉及数据分析、线性规划)需要教师投入大量时间寻找素材、设计任务,而教师日常被繁重事务所困,缺乏有效支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专业发展方面:许多教师其实自身并未接受过系统的培训,对如何将数学核心概念(如函数、统计)有效融入真实情境、如何引导学生建模、如何评估复杂的学习成果感到迷茫。施瓦布强调的“实践的样式”所需的“折中的艺术”能力未被充分培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评价方面:学校、家长、学生最终仍高度关注考试成绩。一个耗时数周的PBL项目,其成果难以被有效评价。教师也可能会面临着“因为PBL,学生单元考成绩下滑”的焦虑。</p> <p class="ql-block">3. 批判模式的困境:批判思维培养流于表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数学史的剥离:例如,学习“勾股定理”时,极少涉及中国古代的“勾股术”、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发现(及可能的争议)、不同文明对直角三角形关系的探索。这忽视了数学知识是人类在不同文化、社会背景下共同建构的本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批判性思维的表面化: 即使有“开放题”,往往还是变着法儿让学生去找那个“标准答案”或者“最优解”(仍预设唯一标准),而非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本身的合理性、假设的局限性、或解决方案可能带来的意想不到的后果。学生学到的还是“算题”,而不是“用数学思维去质疑和看清世界”。</p> <p class="ql-block">三、融合与超越</p><p class="ql-block">1. 拥抱过程,解放数学思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育评价应该转向关注学生在真实、复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性成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重塑评价:设计“过程性评价量表”,重视“提出合理猜想的能力”、“尝试不同证明路径的意愿”一道题可以有多种解法,只要逻辑严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珍视“错误”: 将解题中的“错误”视为宝贵资源。组织“错题研讨会”,引导学生分析错误根源(是概念不清?逻辑跳跃?计算疏忽?),理解错误如何促进更深层次的学习(斯滕豪斯强调过程的价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设计开放性任务:如“给定一些条件,你能设计出多少个不同的几何图形/满足特定性质的数列?”、“探索这个数学模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等任务,允许多样化的探索过程和结论。</p> <p class="ql-block">2. 扎根实践,构建“审议”生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教研活动围绕具体困境展开“审议”:如“如何立足本校学生学情,有效实施函数概念的项目学习?”、“<span style="font-size:18px;">学生在立体几何学习中普遍存在的空间想象困难是什么?</span>有哪些合适的有效策略?”鼓励教师分享实践经验、困惑,共同研讨解决方案(施瓦布的集体智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提供切实支持:为教师精选或开发高质量的PBL案例库、提供必要的技术工具(如数据可视化软件、几何画板),专业发展聚焦于“如何设计驱动性问题”、“如何引导数学建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建立多主体对话机制:邀请一线教师、数学教育专家、甚至相关领域从业者(如工程师、数据分析师)、学生代表参与讨论。</p> <p class="ql-block">3.培养批判思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融入数学史与多元文化:在教学中适当引入数学史故事,展示不同文明(古埃及、巴比伦、中国、印度、阿拉伯、希腊等)的贡献,讨论知识产生的背景,破除“数学是西方专属”的迷思,理解数学作为人类共同积累的文化成果这一本质属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深度探讨数学应用与伦理:例如学习概率统计时,引导学生辨析媒体报道中的数据图表是否存在误导性呈现?讨论“大数据杀熟”背后的算法逻辑与公平性?在线性规划解决“利润最大化”问题后,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应考虑环境保护、员工福利等约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鼓励质疑与反思:引导学生审视数学问题本身:这个问题的假设是否合理?这个数学模型在解释现实时有哪些局限性?(如忽略非线性、复杂性)这个“最优解”是否对所有人或环境造成伤害?将数学课堂转变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性思维的阵地。</p> <p class="ql-block">End:在融合中寻求课程本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数学绝非仅仅是冰冷公式与标准答案的集合,它更应是思维自由驰骋的疆域、理解复杂世界的透镜以及参与社会对话的基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过程模式提醒我们:数学之美,藏于猜想、试错、推理、顿悟的曲折旅程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实践模式警示我们:再美好的理念(如数学核心素养、探究学习)也要靠教师的实践智慧和课堂里的真功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批判模式启迪我们:数学知识与应用具有社会性与建构性。数学教育有责任引导学生成为“解题高手”的同时,还要有批判的眼光,让学生明白数学的社会意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三者分不开:学习过程之美(斯滕豪斯过程模式),没有老师的真本事(施瓦布实践模式),那就是空谈。老师有本事,也得有批判思维指引方向(批判模式),不然可能教偏了。批判思维要落到实处,也得深入到具体的教学过程里才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程改革的深层意义不在于追逐层出不穷的新名词,而在于回归教育本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长(开放、探索),用实际的行动解决教学中遇到的真问题,用批判精神去启发学生思考,明辨是非。如此,教育才能推动社会进步,真正实现其“使人成为人”的崇高使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