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江西的古镇众多,除了闻名遐迩的婺源,此次我探访的浮梁县瑶里古镇,也是一处别具韵味的江南水乡。这里碧水环绕,古桥横卧,青石板路蜿蜒通向幽深的巷陌,仿佛时光在这里放缓了脚步,留下一串串旧梦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江南水乡如乌镇、周庄,河流狭窄,民居紧密依水而建,几乎密不透风,商业街往往夹在两排房屋之间。而江西的古镇则显得更为开阔,因地处偏远,人口密度远不及江南,河流宽广,民居与水岸之间也留有较大的空间,两侧常有宽敞的道路与拾阶而下的码头,展现出一种更为疏朗的水乡气度。</p> <p class="ql-block">江西民居在风格上融合了江浙皖三地的特色,以院落天井式布局为主,尤以赣东地区最为典型,与徽派建筑风格颇为相似。然而即便是大户人家,其建筑也少有江南或皖南民居那种精雕细琢的华丽感,整体更显质朴,却也自有一份持重与内敛,属于江南民居体系中的一支独特分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江南民居讲究风水布局,房屋多坐北朝南,顺应地势,依山面水,以求藏风聚气。江西的古村落亦深受此理念影响,选地讲究山水相依,土地平旷,屋舍整齐,有良田、美池、桑竹环绕,构成一幅理想的人居画卷。这种选址与布局,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尊重,更是对生活秩序与家族延续的深远考量。</p> <p class="ql-block">成规模保存较为完好的江南民居主要分布在江浙皖赣地区。湘西的民居也独具特色,是以吊脚楼为主临河而立的,木结构房屋为主,没有江南民居精致。在湖北,我还没有看到保存完整的传统民居村落,有待发现。福建民居具有鲜明的闽南特色,那是南方民居中的另一个体系了。</p> <p class="ql-block">无论建筑形式如何演变,其背后都离不开自然条件、地形地貌、生产方式以及信仰习俗的深刻影响。中国人自古重视气候与环境的协调,强调“山环水抱”“藏风聚气”的居住理念。山需来脉悠远、起伏绵延,水则宜聚情蓄势、回环曲折。这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不仅体现在单体建筑上,更贯穿于整个村落的规划之中。</p> <p class="ql-block">传统村落的布局往往以宗祠为核心,宗祠不仅是祭祀祖先的场所,更是家族凝聚力的象征。村中常见月塘、戏台、小广场、古树与风雨桥等公共空间,构成村落的灵魂与呼吸。这些元素共同编织出一个有温度、有记忆、有归属感的生活共同体,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集体记忆。</p> <p class="ql-block">中国传统村落多为聚族而居,这种模式既满足了农耕社会的合作需求,也增强了对外来威胁的防御能力。在鸦片战争前,绝大多数中国人生活在乡村,这是一个以血缘为纽带、以熟人关系为基础的社会。村名常以姓氏命名,如李家屯、张家村、牛家堡等,反映出村落与家族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以血缘为纽带、延续千年的聚居形态,在中国大地上星罗棋布,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村落不仅是居住的空间,更是地方历史文化与自然遗产的综合体,宛如一座座活的博物馆,融合了地理、建筑、民俗、宗族等多种文化元素。它们承载着几千年来农耕文明的积淀,其独特的自然与人文内涵往往不可复制,也难以再生。保护古村落,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文化根脉的守护,是对土地的情感与对传统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过去,中国城市多为政治中心,经济上则依赖周边乡村。农村自给自足,同时向城市输送粮食与物资,城市无法脱离农村而独立存在。而如今,随着时代变迁,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传统宗族聚居的模式正在瓦解,自然村落也在逐渐消失。面对这一趋势,我们更应珍视传统村落这一承载农耕文明与乡土文化的空间载体。</p><p class="ql-block">一个民族若缺乏历史感,便注定浅薄;而保护村落,正是守护一段深厚的历史文化记忆,延续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彰显中国人独特的生活美学与精神格调。</p> <p class="ql-block">人在江湖,价值观基本上围绕着“权位钱”开展,然而人心目中又充满了对世外桃源的向往。而江南民居对于一般中国老百姓的意义就是,圆了心中的桃源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