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碎片--从一句话,认识一个人(山本耀司)

虞阳的成长记录

<p class="ql-block">  <b>自我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需要不断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高水准的东西碰撞,然后才看见自己。</b></p><p class="ql-block"><b> ——山本耀司</b></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我们被推着走进大学校门,被推着学一些我们喜欢的或者是不喜欢的东西,被推着离开校园,被推着走进社会。</p><p class="ql-block"> 在这些时间和社会规则的浪潮里,我们的“自己”是被淹没的,做别人都会做的事情,按着某一个轨迹生活,好像每个人都是“社会共同体”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但是,只有当我们试图去做“自己”的时刻,才能体会到真正的阻力。</p><p class="ql-block"> 想学一份喜欢的专业,想去独自旅行,想去做一些别人觉得不可理喻的事情,想gap一下。你这么做了,就会有谁跳出来告诉你:这不对,这不可以。然后你才知道“自己”是什么。</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关于日本时尚界三架马车之一的山本さん</b></p><p class="ql-block"> 山本耀司1943年10月3日出生于日本横滨,毕业于庆应大学法律系,后转入东京文化服装学院学习时装设计,1968年凭借毕业作品获得装苑奖,并赴巴黎深造。他早年受母亲经营裁缝店的影响,对服装的剪裁与布料产生深刻理解,曾坦言:“法律是冰冷的,而布料是有生命的”。</p><p class="ql-block"> 1972年,他成立个人工作室,先后创立女装品牌Y’s for women与男装Y’s for men,并于1981年携同名品牌Yohji Yamamoto登陆巴黎时装周,与川久保玲共同掀起“日本新浪潮”,打破西方对女性线条的固有审美,以宽松剪裁与黑色美学震撼国际时尚界,获法兰西艺术与文学勋章、紫绶褒章等,与三宅一生、川久保玲并称“日本时尚三驾马车”。</p><p class="ql-block"> 山本耀司认为服装的背面比正面更重要:“时装要从背影做起,生命力留在轮廓的剪影中,是余韵,是擦肩而过稍纵即逝的美”。他的设计图常以背影呈现,注重布料悬垂的动态感,让服装在行走中展现流动的诗意。</p><p class="ql-block"> 他视布料为“有生命的材料”,主张通过触摸与感知布料的重量、垂感,发掘其内在诉求。例如,他偏爱羊毛、棉麻等天然材质,通过手工染色与褶皱处理,赋予服装时间沉淀的质感。</p><p class="ql-block"> 2008年因金融危机宣告破产,但2009年凭借与Adidas合作的Y-3系列(融合运动机能与暗黑美学)重振品牌,成为跨界经典案例。就像是cdg一样用play线养主线产品,y3线也同样用收入来支持着主线的产出。</p><p class="ql-block"> 山本耀司的创作始终围绕“反叛”展开。他幼年丧父,母亲在东京歌舞伎町经营裁缝店,靠缝制华服谋生。这种环境下,他目睹了两种女性形象:一种是独立坚韧的母亲,另一种是依赖男性、以美貌换取物质的歌舞伎町女性。后者成为他终身批判的对象,也催生了他对“独立女性”的推崇。</p><p class="ql-block"> 他曾经在采访中说道:我做的衣服不是给让男人买单的婊子做的,而是个性的独立化女性,他抨击部分年轻女性“仗恃年轻貌美,穿着奢侈名牌,脸上写着‘我年轻貌美你一定想约’”,认为这种将自我物化的行为是“愚蠢的”,背后是男性主导的消费文化对女性的规训。</p><p class="ql-block"> 尽管山本耀司的本意是批判社会结构,但其言论常被简化为对女性的攻击。实际上,他反对的是“将女性商品化”的价值观,而非女性本身。正如他所说:“真正的女性魅力来自专注工作的姿态”</p><p class="ql-block"> 人生的有趣之处,就是如此。因为一句话,去寻找出处,然后遇见一个人,一种文化,遇见不可知的惊喜,在这遇见的过程,然后发生碰撞,因为这样的碰撞,我们才得以看见自己,认识自己,调整自己,最终成为了自我抉择更加优秀的自己。</p><p class="ql-block"> 很喜欢这句话,是以为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