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语言枷锁,拥抱非暴力沟通

大海~幸福家庭顾问

<p class="ql-block">在生活的舞台上,我们每天都在与他人进行着各式各样的沟通。可你是否曾想过,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究竟是搭建心灵桥梁的砖石,还是不经意间竖起的疏离生命的高墙?《非暴力沟通》第二章“疏离生命的语言”为我们揭开了语言背后隐藏的秘密。</p> <p class="ql-block">评判:伤人无形的利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对与错的区分之外,有一片田野,我将在那里遇见你。”这句话充满了诗意,却也道出了我们日常沟通中的弊病——评判。指责、侮辱、贴标签、批评、比较、分析,这些都是评判的常见形式。</p><p class="ql-block">我们常常陷入分析和追究自己与他人问题的怪圈,却忽略了彼此内心真正未被满足的需要。比如,妈妈看到孩子房间乱得一塌糊涂,可能会忍不住指责:“你怎么这么邋遢,一点都不会收拾!”这就是一种典型的评判。妈妈一心只看到房间乱这个问题,却没有去思考孩子为什么没有收拾房间,孩子也许是学习太累了,或者遇到了一些烦心事无心整理。这样的评判只会让孩子感到委屈和抵触,引发他们的防卫与抗拒。即便孩子之后把房间收拾好了,也可能是出于恐惧妈妈的责骂,而非真心想要保持房间整洁。</p> <p class="ql-block">缺乏责任感:沟通的断层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一个人都要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负责任,若无意识到这一点,沟通也会疏离生命的连结。</p><p class="ql-block">在工作中,有个项目没有按时完成。主管可能会大发雷霆:“你们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么简单的项目都做不好!”主管把责任全部归咎于下属,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或许在项目安排、资源分配等方面也存在问题。下属们可能会在主管的指责下变得战战兢兢,以后遇到问题也不敢主动沟通,因为他们害怕承担“莫须有”的责任。这种缺乏对自身责任认识的沟通方式,隔断了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让沟通变得隔阂重重。</p> <p class="ql-block">“要求”式诉求:藏着惩罚的暗箭</p><p class="ql-block">当我们以“要求”的方式来表达诉求时,实际上是在或明或暗地指责或惩罚那些不配合我们的人。这种现象在有一定权利地位的人身上尤为常见。</p><p class="ql-block">学校里,老师对学生说:“你们必须在这周内背熟这篇课文,不然就罚抄十遍。”老师以惩罚为威胁来要求学生,学生们可能为了避免罚抄而选择背课文,但并非是出于对知识的热爱和主动学习的意愿。长期这样的沟通方式,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甚至会怨恨老师。</p> <p class="ql-block">疏离生命语言的根源:“奖惩”思维</p><p class="ql-block">疏离生命的语言还与“奖惩”思维有关,认为有些行为应该受到奖赏,而有些行为就应该受到惩罚。</p><p class="ql-block">就像家长为了让孩子多吃蔬菜,会说:“你要是把这些蔬菜吃完,就给你买你最喜欢的玩具。”或者威胁孩子:“你不把蔬菜吃完,就不准看动画片。”这种以奖惩来控制孩子行为的方式,容易让孩子忽略食物本身的意义和自己身体的需求。孩子可能只是为了得到玩具或避免不准看动画片的惩罚而吃蔬菜,并非真正认识到吃蔬菜对健康的好处。</p> <p class="ql-block">打破语言牢笼,开启非暴力沟通之路</p><p class="ql-block">所有人都渴望改变,那是因为人们明白能够为自己带来益处,而不是因为不想受到惩罚。由衷的给予和接受,是人类天性所乐见的。然而我们习得了太多的疏离生命的语言形式,导致我们的说话和行为方式给他人和自己带来了伤害。</p><p class="ql-block">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打破这些语言的枷锁。下次当孩子房间乱时,妈妈可以换一种方式说:“宝贝,我看到房间有点乱,我希望咱们的家能更整洁一些,这样住着会更舒服,你愿意和我一起整理一下吗?”当项目未按时完成时,主管可以说:“我们这次项目没按时完成,这可能大家都有一些责任,我们一起分析下问题出在哪里,看看怎么改进。”当老师希望学生背诵课文时,可以说:“这篇课文非常经典,里面有很多优美的语句,背下来对大家的写作和口语表达都会有很大帮助,大家试试背一背,有什么困难随时问老师。”当家长希望孩子吃蔬菜时,可以告诉孩子:“蔬菜里有很多营养,吃了能让你长得更高、更健康,身体会棒棒的。”</p><p class="ql-block">诚如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沟通》中所倡导的,让我们学会运用充满爱与理解的语言去沟通,去触碰他人内心柔软的角落,也让自己的心灵在真诚的交流中得到滋养。打破疏离生命的语言的禁锢,在那对与错区分之外的田野,与他人温暖相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