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厌学,问题在孩子身上吗?

苏秦平心理咨询师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苏秦平</p><p class="ql-block">孩子厌学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现象,其背后的问题绝不是简单地可以归因于孩子自身的。实际上,这是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以及孩子自身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将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以便家长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这一现象背后所隐藏的原因:</p><p class="ql-block">一、孩子自身可能存在的因素</p><p class="ql-block">1. 学习能力与兴趣的矛盾</p><p class="ql-block">孩子很有可能对课程内容提不起兴趣,比如说有些课程内容可能过于枯燥、抽象或者远离他们的生活实际。又或者是学习难度大大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像是出现知识断层的情况,之前的知识没有掌握好,后续的学习就变得异常艰难;还有可能是学习方法不当,比如死记硬背而不懂得理解性记忆,或者缺乏有效的预习、复习策略等。这些情况持续存在的话,就会让孩子长期处于挫败感之中,从而产生“我学不会”这种自我否定的想法。</p><p class="ql-block">而且,部分孩子可能存在一些隐性的学习障碍,例如阅读障碍,他们在阅读文字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跳字、串行、理解困难等问题;或者存在注意力缺陷,难以长时间集中精力在学习任务上。这些障碍如果没有被及时发现并给予相应的帮助,就必然会导致学习效率低下,长此以往,孩子就会逐渐对学校产生排斥心理。</p><p class="ql-block">2. 心理与情绪状态的影响</p><p class="ql-block">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往往会面临自我认同方面的困惑,他们对自己是谁、自己的价值在哪里等问题感到迷茫。同时,他们可能还会遭受焦虑抑郁情绪的困扰,比如来自学业的压力过大,每天都被大量的作业、频繁的考试压得喘不过气来;或者在人际关系方面过于敏感,在与同学、老师相处时总是小心翼翼,担心自己不被喜欢或者被排挤。在这样的心理和情绪状态下,他们可能会把厌学当作一种逃避现实的方式。</p><p class="ql-block">另外,当孩子对自己的未来目标感到迷茫的时候,就会觉得学习似乎没有什么意义。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学习不能给他们带来一种内在的动力,在他们的眼中,学习变成了一种机械性的任务,而不是为了自己的成长和发展。</p><p class="ql-block">3. 外界诱惑与注意力分散</p><p class="ql-block">在现代社会,电子产品(如各种充满趣味和刺激的游戏、令人眼花缭乱的短视频)以及丰富多彩的社交娱乐活动,对孩子有着过度的吸引力。这些东西往往能迅速抓住孩子的注意力,给他们带来即时的快乐和满足感。相比之下,学校生活就显得单调枯燥,每天都是按部就班地上课、做作业。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对这些外界的诱惑形成一种行为依赖,而对学校的学习产生厌烦情绪。</p><p class="ql-block">二、家庭环境的潜在影响</p><p class="ql-block">1. 过高的期望与压力传递</p><p class="ql-block">许多家长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眼睛里只看到分数的高低。而且还经常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比如总是说“你看人家谁谁谁,每次考试都考那么好,你怎么就不行呢?”这种做法可能会让孩子产生一种错误的认知,以为学习只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望,而不是为了自己的成长和未来。这样一来,孩子就会丧失内在的驱动力,甚至会用厌学这种极端的方式来反抗家长施加的压力。</p><p class="ql-block">2. 亲子沟通模式的偏差</p><p class="ql-block">当孩子表达出厌学的情绪时,家长的反应非常关键。如果家长一味地指责孩子,说“你就是懒”“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之类的话,就等于直接切断了与孩子的沟通渠道。孩子本来希望从家长那里得到理解和支持,结果得到的却是批评,他们就会更加不愿意和家长交流自己的真实想法。</p><p class="ql-block">还有一种情况是家长过度包办,例如孩子一说不想上学,家长就立刻替孩子请假,还跟着孩子一起抱怨学校。这种做法实际上可能会强化孩子的逃避心理,让他们觉得逃避是一种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p><p class="ql-block">另外,家庭关系紧张也会对孩子产生影响。比如父母之间经常发生矛盾,或者家长对孩子过度控制,让孩子在家庭中没有自由感和安全感。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孩子可能会把学校视为自己的“避风港”,而一旦在学校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他们就会感觉这个“避风港”崩塌了,从而失去安全感,进而对学校也产生厌恶情绪。</p><p class="ql-block">3. 对学习的认知引导不足</p><p class="ql-block">有些家长自身对学习有着功利化的解读,总是给孩子灌输“考不好就没前途”这样的观念。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孩子很难从学习中体会到乐趣和价值。而且家长可能会忽视孩子的兴趣特长,只关注那些与升学考试相关的学科知识,这样就可能让孩子无法建立起健康的学习价值观,觉得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全面发展。</p><p class="ql-block">三、学校与社会环境的作用</p><p class="ql-block">1. 校园人际关系与教学体验</p><p class="ql-block">在学校里,如果师生关系比较疏离,老师对学生缺乏关心和了解,学生就很难对老师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而且如果孩子遭遇同学欺凌或者被孤立等不好的经历,他们就会对学校产生恐惧心理,每天上学就像去一个充满危险的地方一样。</p><p class="ql-block">同时,老师的教学方式如果比较单一,总是采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方式,课堂上缺乏互动,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那么学生的学习参与感就会大大降低。这种缺乏活力的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p><p class="ql-block">2. 课业负担与评价体系的压力</p><p class="ql-block">过量的作业和频繁的考试会让孩子产生机械性疲劳。每天面对堆积如山的作业,孩子没有足够的时间休息和放松,精神上一直处于紧张状态。而且学校如果过度强调分数排名,把学生的成绩进行公开的比较和排名,就会让孩子将学习等同于一种“痛苦”的体验。在这种环境下,孩子很难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厌学情绪也就很容易产生。</p><p class="ql-block">3. 社会观念的隐性渗透</p><p class="ql-block">在网络上,一些“读书无用论”“躺平文化”等片面的观念在不断传播,这些观念可能会影响孩子对学习意义的认知。另外,孩子身边的成人如果经常对工作、生活进行负面抱怨,比如总是说“读书再多有什么用,还不是一样找不到好工作”之类的话,也会让孩子对学习的意义产生动摇,觉得学习似乎并不能给自己带来美好的未来。</p><p class="ql-block">四、如何应对:从“找问题”到“解问题”</p><p class="ql-block">1. 先倾听,再归因</p><p class="ql-block">家长要学会放下评判的态度,用温和的话语去开启与孩子的沟通,例如“我发现你最近不太想去学校,能和我说说发生了什么吗?”这样的话语能够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理解的。同时,家长还要注意观察一些细节,比如孩子是不是突然抵触某一门课程,或者是不是在学校里遇到了什么具体的事件,这些细节对于找到孩子厌学的真正原因非常关键。</p><p class="ql-block">2. 家庭内部的调整</p><p class="ql-block">家长要调整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和孩子一起制定那种“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把关注点放在孩子的进步上,而不是仅仅盯着最后的结果。比如孩子之前数学只能考60分,下次考了65分,这就是一种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p><p class="ql-block">同时,要创造一个支持性的家庭环境。例如可以设立“家庭学习时间”,在这个时间段里,家长也参与到阅读或者工作中,而不是在旁边旁观监督孩子,这样能够让孩子感受到一种共同学习的氛围。或者通过一起运动、谈心等方式来缓解孩子的情绪压力,让孩子在家庭中能够放松身心。</p><p class="ql-block">3. 与学校协作沟通</p><p class="ql-block">家长要主动联系老师,了解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比如是否存在注意力分散的情况,与同学之间的互动情况如何等。然后和老师共同探讨调整作业量的可能性,或者让孩子参与一些兴趣活动,让孩子在学校里能够找到自己的乐趣和价值。</p><p class="ql-block">4. 关注深层心理需求</p><p class="ql-block">如果孩子长期情绪低落,回避社交,家长就要警惕孩子是否有抑郁倾向。如果发现孩子存在明显的学习困难,比如无论怎么努力成绩都没有提高,可以寻求心理老师、教育咨询师等专业人士的帮助,进行一些专业的评估,如学习能力测试、情绪量表测评等。</p><p class="ql-block">总结:厌学是孩子发出的“求救信号”</p><p class="ql-block">孩子厌学的本质,往往是“当前的环境或状态已超出TA的应对能力”。所以,比起纠结“问题在谁”,更重要的是把焦点放在“如何帮孩子重建对学习和生活的掌控感”上。毕竟,没有孩子天生排斥成长,他们只是需要更多的理解与支持,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航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