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弃自矜,成就人生:从《道德经》领悟成长智慧

大海~幸福家庭顾问

<p class="ql-block">《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蕴含着深刻的处世哲理:“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于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老子在此批判了自我展示、自以为是、自我攻伐以及自高自大的行为,将这类人比作残羹剩饭、身上的瘤子,言下之意,这些行为令人厌恶。从中不难看出,老子也是性情中人,偶尔也会用带情绪的话语表明态度。</p> <p class="ql-block">这一章提到 “自我彰显”“自我炫耀” 等词汇,引发我们思考:人有没有必要炫耀彰显自己呢?其实,适度的彰显与夸耀是必要的。在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为理想拼搏奋斗,争取心仪的职位,都需要我们展现自己的才能与价值。若在这些时刻,因怯懦而不敢彰显自己、表达观点,难免会让人觉得你胸无点墨、能力欠缺。然而,关键在于把握好度,不过分张扬,确保他人能够接受,将自我彰显控制在自我肯定的范畴,把自我炫耀转化为适度展现自身价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唐玄宗对这一章的理解为,自矜是以自我为中心。一个人若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凡事都要盖过他人,突出自己,只许自己比别人强,丝毫不关心他人的好坏,那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许多人试图通过抬高自己、贬低别人来证明自己的优越,然而,真正有本事、有底蕴的高人,从不屑于这样做。那些急于拔高自己、压低他人的人,往往内心极度害怕被人轻视,本质上是自卑的,只是他们不自知,反而以更自傲的方式来掩饰。</p> <p class="ql-block">将这一观点延伸到家庭教育领域,意义深远。若孩子从小养成自以为是的性格,便可能失去与社会合作共赢的机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甚至遭受他人欺辱。毕竟,与人合作的能力是人生成功的基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许多影视剧中,我们能看到因自矜而导致悲剧的鲜明案例。比如在《琅琊榜》中,户部尚书楼之敬之子楼纨,自恃家族权势,傲慢无礼,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处处炫耀自己的身份地位,对他人颐指气使。在与他人交往中,他从不考虑对方感受,肆意贬低他人以抬高自己。在一次诗会中,面对才学出众的书生,他不仅不虚心学习,反而冷嘲热讽,试图打压对方来凸显自己的才学。最终,他的自矜行为引发众怒,不仅在社交场合中被众人孤立,也因其家族的腐败行为牵连,落得个悲惨下场。他的遭遇正是自矜者不长的生动写照,即便拥有一定的家世背景,却因性格缺陷,亲手毁掉了自己的前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又如《三国演义》里的杨修,聪明才智过人,却自恃聪明,处处彰显自己,以自我为中心。曹操修建花园时,在门上写一“活”字,众人不解,杨修立刻解读为“门内活,阔也,丞相嫌园门阔耳”,并擅自命人改建。在“鸡肋”事件中,他又仅凭自己的猜测,擅自揣度曹操心思,宣扬“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扰乱军心。杨修的这些行为,看似在展示自己的聪明,实则是自矜的表现,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曹操的感受与立场。最终,曹操以扰乱军心之罪将其斩杀。杨修虽有才能,却因自矜自负,不懂收敛,白白断送了性命。</p> <p class="ql-block">这些案例警示我们,自矜的性格于人于己都贻害无穷。很多自矜之人,并非没有天时地利,也并非缺乏能力,而是性格上的缺陷阻碍了他们的发展。狂妄自大,只会伤害他人,最终也会自食恶果。我们应明白,当自己不如别人时,要虚心学习;当自己比别人强时,要给他人机会,而非在不如人时试图迫害他人,比人强时就侮辱他人,如此社会才能和谐发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无论是在家庭教育中引导孩子成长,还是我们自身在社会中立足发展,都应从《道德经》的智慧中汲取力量,摒弃自矜,学会谦逊与合作,以平和的心态面对自己与他人,方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