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泡菜

王建福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闲话泡菜</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王建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家一直离不开泡菜。这毫无疑问是受我母亲的影响。母亲做的泡菜好吃。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母亲是黄陂人。黄陂人善做鱼丸、肉糕、糯米丸子,泡菜似乎不是黄陂的特产。母亲说,她做泡菜,是抗日战争时“跑反”到重庆时,跟家里请的重庆厨师学的。中国会做泡菜的地方很多,我家泡菜应该属于重庆口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小的时候,家里有一只上着金黄釉的泡菜坛子。坛子里的泡菜可以叫做群英荟萃:豇豆、辣椒、白萝卜、胡萝卜、莴苣,什么都有,随季节而变。甚至还有母亲做菜随时产生的边角余料,比如老包菜叶、白萝卜皮、老空心菜杆等等。遇到桌子上的菜不够吃了,或是家里有谁味口不佳,母亲就会随手从泡菜坛里挟出一小碗泡菜,切细了,淋上几滴香油端上来,那个香、脆、酸、辣,堪称开味大杀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母亲做泡菜很讲究。 先是要挑好的泡菜坛。那时的泡菜坛都是陶土烧制,属于陶器。父亲过去经营土产日杂,卖泡菜坛是他的专业。他挑泡菜坛,一看二听三试水:看器型是否规整,做工是否精致,上釉是否均匀;用手指关节轻轻敲击,他能听出是否有裂纹;陶器容易产生砂眼。先将坛口水槽装满水,看水槽是否漏水?再把整个泡菜坛装满水,看坛子是否漏水?过了这三关的泡菜坛。父亲才会拿回来交给母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母亲把泡菜坛清洗干净后,烧一壶开水,倒进坛子,盖好盖子,静置个把小时消毒,杀灭坛子里的杂菌,然后才制作卤水。她把事先准备的凉开水倒进坛子里,以占三分之二容积为宜。再依次放入盐、干天椒、大片生姜、大蒜瓣、花椒、冰糖、高度白酒,最后加一小碗老泡菜坛子里的卤水,卤水就制作完成。水槽里加水,盖好坛盖,静等发酵。如果家里没有老卤水,也可以买一小袋四川野山椒,那里面的卤水也可替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卤水制作完成后,做泡菜的食材随时可以加进坛子里。但是食材要事先处理:洗净、切块、晾干生水。如果再风干半天或一天,做出来的泡菜会更脆。母亲的规矩,每次食材放进去后,都要再放适量的盐、加一瓢白酒。第一次放入的食材,大概需要十天半月才能泡好。以后一般食材放进去一周就可以吃了。泡菜不宜久泡。泡的时间太长,颜色、口感都要大打折扣。所以坛子里的泡菜品种多时,要记得先进先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做泡菜跟做米酒一样,最要紧是保持清洁。食材一定要洗净晾干,不带生水;水槽一定要保证时刻有水,不漏气且经常清洗;夹泡菜的筷子一定要干爽,不能带油。否则卤水被杂菌感染后会发霉,处理不好泡菜卤水都得报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母亲教我:只要好生照顾,泡菜坛里的卤水便是宝贝,可以长期使用。必要时,可以更换、添加辣椒生姜等配料,或者添加适量凉开水。唯一注意事项还是干净,不要让杂菌进入卤水。有兴趣做泡菜的朋友切记,切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过去以为泡菜是穷人家的菜。后来看见大酒店的开胃碟里,也经常出现各色泡菜,才晓得泡菜是贫富共享、男女都爱的小菜。特别喝粥或吃面条时就泡菜,老少咸宜,绝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自从离家到黄石参加工作,就不能随时吃上母亲做的泡菜了。职工食堂没有泡菜卖,想起泡菜,只能买点腌罗卜腌辣椒之类解解馋。结婚以后,有家有厨房了,就想起可以自己做泡菜。于是自己买了个小巧玲珑的泡菜坛,在老婆怀疑的眼神下开始了自己的泡菜首秀。我严格按母亲的教导如法炮制,十五天后,老婆尝了一口酥脆的泡罗卜,满眼崇拜地向我竖起大拇指!我心里却是充满了对母亲的崇拜一一没有母亲的言传身教,我哪能做出老婆爱吃的泡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现在用的不是传统陶土泡菜坛,而是一只青花瓷器泡菜坛。与传统的陶土泡菜坛相比,瓷器经高温烧制,密度和硬度比陶土泡菜坛高,而且内外上釉,不仅好看,容易清洗,还起到双重保护,不容易出现漏水、渗盐现象。它还配有没有上釉的内盖,可以吸水,防止水槽的水蒸气进入泡菜坛内部污染卤水,有利于保证泡菜的质量。现在有一种带乳胶密封圈的玻璃泡菜坛,可以免去传统泡菜坛照顾水槽的麻烦。但是我不用它,因为它密封太好。没有水槽,泡菜不能呼吸,不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个人体会,泡菜应该讲究点吃法。一般来讲,泡菜可以生吃,也可以炒一下再吃。我母亲的习惯,豇豆、刀豆、空心菜梗,要用蒜片和干天椒爆炒一下。其他萝卜、辣椒、莴笋、包菜叶、花菜梗之类,一律生吃。即:从坛子里夹出来后改刀,淋上几滴香油就直接上桌。泡菜生吃可以最大限度保持它们的颜色、酥脆和本来味道,特别爽口。每逢请客喝酒,桌上菜肴偏于油腻。停杯上饭之时,一盘颜色鲜艳、酸辣酥脆的泡菜上桌,绝对大受欢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里也许应该提醒一下,生吃泡菜要即拌即吃,不可久放。因为没有高温杀菌,久放杂菌污染,就会变质变味儿。所以每次取菜要少取为宜,宁可不够再去取,不可多取吃不完糟蹋东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泡菜植根于底层中国百姓之家,是历史悠久的传统家常小菜,深受百姓欢迎。无独有偶,朝鲜族也有"泡菜″。朝鲜人之爱泡菜,甚于中国人。他们几乎餐餐不离泡菜,泡菜几成国菜。于是韩国便将泡菜申遗。这一举动引发了韩中两国网友的一场口水战。中国人说泡菜是中国人发明的;韩国人说泡菜是朝鲜族的专利。双方吵得不可开交,甚至闹到中国外交部去了!我看央视新闻,有韩国记者在外交部新闻发布会上问华春莹,泡菜是韩国的还是中国的?华春莹只能笑着,王顾左右,含糊其词。你说这问题她能当裁判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想,韩国人拿泡菜申遗,可能是韩国能够拿出来申遗的东西太少。在这个地球上,有人的地方就有用盐腌制保存食物的办法和传统,腌菜泡菜的发明,谁先谁后已不可考,何必要爱那个面子,非说是自己的发明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再说了,即使要申遗,也应该先把概念搞清楚。中韩网友发生争执,我以为原因在韩国人申遗概念不清,问题就出在那个"泡"字上。只要了解朝鲜族泡菜制作方法,就知道他们的所谓泡菜根本不是"泡"的,而是用辣酱、苹果酱等特制调料,一层层抹在大白菜或罗卜上腌制的。而中国的泡菜,才真是用卤水"泡"成的。一个"腌",一个"泡",工艺完全不同。如果韩国申遗“朝式腌菜”,吃泡菜的中国网友估计不会有意见。这个事情本是小事,两国网民应该理智平和讨论。为饭桌上的一盘家常小菜,弄得两国人民伤和气,不值得。</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图片选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b></p>